獨孤求敗在金庸裡排名(獨孤求敗的四把劍)
2023-07-03 11:36:17 2
《神鵰俠侶》中,楊過斷臂後,在神鵰的引領下發現了「劍魔」獨孤求敗的劍冢,這裡埋著獨孤求敗曾經用過的四把劍:利劍、軟劍、重劍、木劍。
這四柄劍,獨孤求敗分別刻有不同的註解:
第一柄: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二柄: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不祥,乃棄之深谷。
第三柄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第四柄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這四把劍的註解,其實就是獨孤求敗一生的概括,也是很多人一生中,四個年齡階段不同的狀態。
圖片來源網絡
1
利劍:年少輕狂,血氣方剛
利劍,為獨孤求敗二十歲前所使之劍,這把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有人說,獨孤求敗一生從未敗過。其實不然。
古時男子20歲稱為弱冠,這時會行冠禮,表示進入成年。
20歲以前的獨孤求敗並非天下無敵,那時他僅在河朔一帶與江湖群雄爭鋒。
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英雄,手持鋒利剛猛的寶劍,天不怕地不怕,仗劍走天涯。
初入江湖,無所畏懼。
彼時的他驕傲而張狂,在年少氣盛的世界裡,爭一時長短,搏一時好惡,樂此不疲。
或許他也曾在挑戰中傷痕累累、鮮血淋漓,但心中的傲氣和身上的意氣,讓他一往無前,絕不退後。
美國導演泰倫斯·馬力克曾說:「年輕,就要去拼。如果年輕的時候都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那麼這一輩子都不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馬力克拍他人生中的第二部電影《天堂之日》時,因為資歷尚淺,連續被電影投資人拒絕投資,最好的朋友也勸他放棄。
馬力克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最後一搏,終於拉來了投資人。《天堂之日》給了他躋身好萊塢一線大導的機會,也因此才有了後來榮獲84屆奧斯卡金像獎的《生命之樹》。
年輕人的字典裡沒有「不好意思」,因為他們懂得,凡是可以爭取而不去爭取的,機會不會送到面前。因為年輕,絕不退讓。
2
軟劍:歷經打磨,伏首自省
獨孤求敗的劍冢中少了一把劍,這便是獨孤求敗二十到三十歲時使用的紫薇軟劍。因「誤傷義不祥」,所以棄之深谷。
新修版的《神鵰俠侶》中,關於紫薇軟劍的記載唯此一句,我們不知獨孤求敗傷了何人,也不知紫薇軟劍的最終去向。
上世紀連載版的《神鵰俠侶》中,紫薇軟劍因劍身奇軟,藏於蛇腹之中,是把「斷金如泥,銳不可當」的寶劍。
如果說二十歲前在河朔地爭雄,是獨孤求敗初入江湖的嘗試;那麼二十到三十歲的十年對他來說,才是真正踏入江湖。
三十歲前深入江湖的這段經歷,是獨孤求敗一生中重要的人生階段,他的武功在此間更加精進。
經歷更多,能力愈加得到磨鍊,而心性也在不斷的磨礪中更加成熟。
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懂得自我反省。
紫薇軟劍在獨孤求敗手中使得奇幻絕倫,然而軟劍靈巧又極鋒利,容易失手傷人。
《臥虎藏龍》中說:「劍無正邪,人有善惡。」
表面上獨孤求敗劍棄是因為此劍不詳,實則卻是因誤傷義士悔恨而做出的決定。
也由此開始,獨孤求敗進入深沉自省,才有了後面「重劍」的境界。
二十到三十歲,於現實中的我們而言,是一個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年齡階段。
在社會這個「江湖」中,我們在不斷的摸爬滾打中提升了技能,磨礪了心性;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倒、爬起中,不斷自省,總結經驗,以免下一次跌倒。
那些年少時誇誇其談的理想,那些年吹過的牛皮,逐漸隱身於現實的背後,在逐漸走向中年的這條路上,一面反省,一面前進。
這時的我們不再會一言不合就辭職,也不會因為與他人的一點衝突就鬧得不可開交。
宗白華說: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樂之感得以深沉。
嘗過冷暖,見過刀劍,受過打磨,才能順利開啟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圖片來源於網絡
3
重劍:注重內修,沉穩持重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楊過斷臂後所使的那把劍,便是他在獨孤求敗的劍冢中發現的第三把劍:重劍,這也是獨孤求敗四十歲前橫行天下所用之劍。
玄鐵重劍沉重之極,使用起來並不順手,且劍尖劍鋒都不開口。
這個階段的獨孤求敗,已經由外轉內,注重內修。
重劍沒有絕妙的招式,只是看似笨拙的劈刺砍砸,重劍也不如軟劍靈巧,然而靠著深厚的內力,再簡單的招式卻也勢不可擋。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拙,並非愚拙,而是虛懷若谷,厚德載物。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技巧都顯得微不足道。
三十到四十已進入人生的中場。
梁實秋說: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認清自己,看準目標,心之所向,劍之所指。不隨波逐流,不恃才放曠。像個合格的中年人一樣,活得像個「中年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4
木劍:不困於心,不亂於形
獨孤求敗的第四柄劍為木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隨著時間的流逝,獨孤求敗的武功愈勝從前。
四十歲到五十歲時,一把木劍就可致勝。
及至於後來,草木竹石,萬物在手中皆可稱為兵器,達到無劍勝有劍,
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這時的獨孤求敗才是真正的無敵,終於成為毋庸置疑的天下第一。
這樣的境界,便是從心所欲。
老年的獨孤求敗,武功高低已和「劍」與「術」毫無關係,已臻化境。
生命在歲月變遷中緩緩流逝,人也從年少青春走向壯年,走至暮年。
年少爭一時長短,中年時內斂自持,老年之時,內心卻變得從容寬廣,很多事情看淡了,看寬了,仿佛沒有什麼事情能再掀起心中的波瀾的。
現實中的人們,縱然在老年時期或許並非能成為像獨孤求敗一樣的高手,然而,那樣的恬淡平和,豁達寬容,卻是老年時期常有的心境。
見過的多了,經歷的多了,到了老年時期,心自然就寬廣起來,能包容得也就更多。
「劍魔」獨孤求敗,四把劍的遺刻,寥寥幾十字,便講述了他神秘而精彩的一生。
縱然從始至終他是一個絕頂高手,然而即便是高手,在少年、中年、老年之時,也是遵循著生命變化的規律。
在成長中不斷突破,向上攀登。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直至生命的終了。
如西塞羅所言:
人生的跑道是固定的。大自然只給人一條路線,而這條路線也只能夠跑一次。
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各自分配了適當特質:童年的軟弱,青春期的魯莽,中年的嚴肅,老人的閱歷,都各結出自然的果實,須在它當令的時候予以儲存。每個階段都有值得人們享受愛好的事物。
作者 | 孟夏
編輯 | 眾智圖書館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