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帶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淺談旅遊之於美好生活的意義)
2023-07-03 00:06:03 1
旅遊帶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旅遊業作為典型的「幸福產業」和「大健康產業」,是美好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只要是基於生活導向與人性需求的,其業態創新永無止境,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旅遊帶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麼?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旅遊帶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旅遊業作為典型的「幸福產業」和「大健康產業」,是美好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只要是基於生活導向與人性需求的,其業態創新永無止境。
□ 張文建
從人類發展穩中向好的長時態看,旅遊已然成為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無論當今世界一時遇到多少波折和災難,這一趨勢是不會改變的。雖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下,各國旅遊業無不受到致命打擊,然而經歷漫長的復甦與期待,根植於旅遊者內心的剛性需求必將得以強勁釋放。
早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幾十年過去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一次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旅遊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現代旅遊業體系更加健全,旅遊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更為豐富,大眾旅遊消費需求得到更好滿足」。毫無疑問,旅遊業作為典型的「幸福產業」和「大健康產業」,是美好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國計民生的重要內涵、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工具。
伴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我國旅遊業也經歷了轉型升級的幾個階段。從事業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社會民生型、綜合帶動型、服務貿易型乃至最近的文旅融合型轉化。實際上,旅遊業最重要的屬性是:美好生活導向型。
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休閒倫理就初露端倪。亞里斯多德最早將休閒與教育美德知識快樂幸福等聯繫起來加以研究,他認為休閒優越於勞動,休閒是終身的事情,「休閒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蘇格拉底稱讚「閒暇是最美好的財產」。經濟學家凱恩斯也說過,「有史以來人類將首次面對一個真正永恆的問題,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與閒暇過快樂智慧的美好生活」。馬克思一生關注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他指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真正的財富,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於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闢了廣闊天地。
直到工業革命時期,創造財富的高效率使休閒倫理受到空前的挑戰。由於資本主義破壞了人的工作與休閒的平衡關係,人們才又提出了補償理論,認為休閒是工作的派生物,休閒和工作是一種互生關係。到了現代社會,新時期的休閒倫理重新得到重視,美國學者莫德墨·阿德勒指出,現代人忽視了休閒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他說:「我們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樣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閒。」其實我國古代聖賢也說過類似的話,如「願以閒適之事,盡遣有生之涯」「遊之樂,所玩無故」。很多事情固然是忙出來的,而旅遊恰恰是閒出來的。休閒(包括旅遊)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不僅是一種觀念,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隨著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新舊價值觀的更替遲早會發生,這包括效率價值觀和休閒價值觀的衝突或互補。可以說,如果沒有對休閒價值觀的深刻認識,所謂的人類文明史觀將是不完整的。
旅遊之所以發生,是出於人的本性與本能,是人們解決了衣食住行的生存性需求之後必然產生的更高級的發展性需求。「有錢就任性,有閒就任性」「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是多麼樸素的道理。在大眾旅遊與國民休閒時代,「要麼宅到家,要麼走天涯」已經成為人們的新常態和生活必需品。有需求就有供給,反過來供給又往往創造需求。旅遊業必須適應這種需求,加強供給側改革,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當前,旅遊市場的品質訴求催生了消費升級與業態創新。從美景到美宿、從定居到旅居、從康養到療愈、從微旅遊到慢生活,等等,都需要適配性的業態對應。當前新型旅遊業態層出不窮,反映了先進生產力的新需求、市場經濟的新發展、技術創新的新變化、交易方式的新形態、企業組織形式的新探索。由此充分證明,旅遊業發展是充滿活力的,是有持久的內在動力的。只要是基於生活導向與人性需求的,其業態創新永無止境。
我們是旅遊業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同時,我們也是旅遊美好生活的受益者和踐行者。讓我們讚美旅遊,它是閒適的田園交響曲、歡快的時代奏鳴曲、美好的生活進行曲。
(作者單位:上海師大旅遊學院)
來源: 中國旅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