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旅遊脫貧模式(脫貧攻堅答卷4豐都三建鄉)
2023-07-03 03:58:34 1
來源:重慶日報網
二○二○年三月下旬,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產業扶貧示範基地,七百餘畝油菜花次第開放,美不勝收。(資料圖片) 通訊員 王平 熊波 攝\視覺重慶
「花與澗」民宿點成為遊客「打卡地」。記者 左黎韻 攝/視覺重慶
1月22日中午,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炊煙嫋嫋,依山傍水的保家樓歡聲笑語。天寒地凍的,咋這麼熱鬧?
「是南天湖賞雪的遊客順道來吃飯。」貧困戶謝華玲正在廚房裡燒水、切菜,忙得不亦樂乎,臉上卻掛著微笑,「今天中午就有四桌客人!」
三建鄉地處豐都縣南部,山高谷深,海拔從230米急劇提升至1200米,全鄉63平方公裡的幅員面積中,耕地面積僅佔20%。過去,因為看不到希望,絕大多數村民選擇外出謀生,留下了大片荒蕪的土地和破敗的院落。
「思想守舊、山高路遠、民風陳舊,都是脫貧攻堅必過的險關!」三建鄉鄉長任正義介紹,三建鄉被確定為市級深度貧困鄉鎮後,黨群一心勇闖「三關」,依託毗鄰南天湖景區的地利,在峽谷裡闖出了一條旅遊路,「累計帶動全鄉建卡貧困戶776戶3146人脫貧『摘帽』」。
勇闖「思想關」
破落小院變身遊客「打卡地」
位於保家樓的「花與澗」民宿點,青石板、古民居、小橋流水……每到周末,前來「打卡」的自駕車輛就要擠滿道路。
「別看現在遊人如織,以前這裡卻是院落破舊,雞鴨隨處見、牛羊滿地跑,沒人願意來。」謝華玲的謝二妹農莊就位於「花與澗」民宿點內。她回憶,三年前,綠春壩村被定位發展花卉民宿遊。不久,就有一家苗木公司來村裡考察。「當時我們都笑了,這個老闆肯定看到保家樓豬糞牛屎多,種花不買肥料。」
種「三大坨(紅苕、玉米、洋芋)」還能填飽肚子,栽花花草草能當飯吃?面對村民的「不買帳」,鄉裡幹部和駐村工作隊隊員「心都揪緊了」——綠春壩村山高路遠,好不容易盼來一個公司,竟然還不當回事?
「任鄉長,人家是到南天湖耍,難道還願意來我們這個窮旮旯看笑話?」任正義坦言,第一次去村裡搞動員,就被好幾位村民把他堵在路上「說聊齋」。他開導村民說,正因為離南天湖景區近,才會有遊客到三建鄉來吃農家樂、睡農家床、買農產品。任正義回憶,到保家樓開了七八次院壩會,「同樣的話不曉得講了好多遍,大家的思想才慢慢有了轉變。」
2019年,保家樓18戶村民各自拿出土地,以村集體的名義入股苗木公司,很快打造出500畝花卉基地。春夏之交,百畝花海美不勝收,不僅吸引來了大批遊客,還招來了民宿老闆彭紅娟——她先後投入800餘萬元資金,將保家樓8座閒置的土牆房承租過來,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對內部和外觀進行裝修,打造出古色古香的「花與澗」民宿點。
謝華玲有一手好廚藝,見彭紅娟的民宿生意紅火,也動了開農家樂的心思。她向親戚借了兩萬元,將一樓一底的農房進行內部裝修,房屋外立面則由政府出資重新粉刷。此外,政府還結合民宿院落的古民居風情,為她的院壩鋪了青石板小路,修建了原木亭臺,將整個農家樂包裝成一處古樸的田園景點。
「說起開農家樂,我還有個『醜事兒』。」2020年國慶,謝華玲接到一位主城遊客定的包席,這是農家樂開業以來最大的訂單。謝華玲不敢怠慢,專門請來曾在大酒店做過廚師的表哥掌勺,為每桌客人準備了七八種花樣別出的葷菜。「可客人並不感興趣,他們跑到我的菜地摘了新鮮的『瓢兒白』,讓我做清水煮白菜。」
後來,與遊客的交談後,謝華玲明白了,城裡人是衝著農村的自然、原生態而來,清淡烹飪的有機蔬菜、土雞土鴨才是城裡人相中的好東西。
謝華玲粗略估計,自去年9月開張以來,她的農家樂純收入已有4萬餘元。在保家樓,像謝華玲這樣由村民自發開辦的農家樂共有7家。去年,保家樓共接待遊客2.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
現在,以保家樓為示範,三建鄉周邊的夜力坪、紅旗寨、魚泉子等村莊也先後引入農業公司,種植青脆李、中筍竹、檸檬等經濟林木,發展以觀光採摘為主的農事體驗。目前,三建鄉共有40多家農家樂,其中由貧困戶開辦的就有10家,戶均年增收上萬元。
勇闖「交通關」
村組通暢率達100%
交通困難,一難變萬難;公路暢通,一通變百通。雙鷹壩村是三建鄉最偏遠的一個村,從鄉場鎮到村委會全長13.5公裡的油化路,兩年前才修好。建卡貧困戶陶昌懷站在路旁不禁感慨:「現在到場鎮賣豬,再不用請人抬豬下山了。」
這條路是陶昌懷的產業路,更是村裡的旅遊路。雙鷹壩村地勢是「兩山夾一河」,和三建鄉其它村落相比,交通條件更為惡劣。陶昌懷家過去賣豬,要先找個壯勞力和他一起抬豬下山,再換乘三輪車到場鎮。除去人力成本,他賣頭豬最多能掙五六百元。
層層疊疊的大山,嚴重阻礙了雙鷹壩村的發展。過了大半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陶昌懷做夢都希望能有大企業來村裡投資,他也跟著「沾光」。
「雙鷹壩並非沒有資源。」陶昌懷很不服氣。幾年前到雙鷹壩村裡採訪,他就告訴記者,雙鷹河流過的地方,有一個未經開發的大峽谷,兩側是上千米的懸崖拔地而起,蔚為壯觀。「以前來過好幾個業主,最終因為交通不通放棄了。」
在新一輪脫貧攻堅中,雙鷹壩大峽谷被納入三建鄉「一村一特色」旅遊規劃,準備作為重點景區來打造。然而,誰願意來這個交通閉塞的地方投資呢?
村主任陶小平返鄉前曾在江浙一帶承包工程,期間他認識了浙商陳建華,合作過幾次,也算是有些交情。陶小平跑去浙江招商引資,從政策宣講到資源推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讓陳建華有點心動,答應先派部門經理前來考察。
「雙鷹村的環境是真好,但交通滯後是最大的難題。」那天,「客人」到雙鷹大峽谷考察,從鄉場鎮到村,是10多公裡泥巴路,到了峽谷,則連路都沒有了,「客人」只好在入口處稍作停留,表態模稜兩可:「大車進不來,施工就成問題。政府和村民對項目有多大誠意,我們就有多少底氣。」
村民們一聽,心裡涼了半截,認為這次招商引資又要「泡湯」。誰知沒隔幾天,挖掘機開進了山谷,機械轟鳴打破了寂靜,令村民們很是意外又驚喜。
原來,陶小平聽出客人「話裡有話」——「只要政府幫忙解決交通,項目還有得談。」就將情況如實匯報給鄉裡,鄉政府隨即成立專項小組負責修路。三個月後,一條寬約五米的雙車道油化路就修建完工,村民們從此告別了肩挑背扛的日子。
再後來,那位浙商陳建華也真的來到雙鷹壩,籤訂了投資框架協議,將投資7億元,分三期打造雙鷹壩大峽谷景區。未來,這裡將建造露營基地、懸巖餐廳、廊橋棧道等旅遊項目,帶動上百名周邊村民就近務工。
「修路這事兒,讓我看到了黨和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現在,陶昌懷添置了三輪車,又餵了六頭豬。他說,景區開建,自己既可以打工,也可以辦個農家樂,讓大家吃上土豬肉。「道路通了,財路也就通了,我也更有信心脫貧致富!」
交通不便,曾是擋在三建鄉脫貧攻堅路上最大的攔路虎。為幫助當地村民儘快脫貧,市人大扶貧集團結對幫扶三建鄉後,將打通農村路網障礙作為了幫助老百姓穩定脫貧的重要舉措來抓。近年來,三建鄉先後整合上千萬扶貧專項資金,建設了一批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截至目前,三建鄉共完成道路改擴建81公裡,修建人行便道123公裡,村組通暢率達100%。
勇闖「文明關」
鄉村振興邁好第一步
「羅孃孃,你大清早又沿著公路揀垃圾了呀,快進來,我幫你積分。」
1月22日上午,廖家壩社區村民羅素芳路過「新文明實踐積分超市」時,手裡還拎著個垃圾袋,裡面裝的是沿街揀的落葉和幾塊被扔在路邊的橘子皮。工作人員嚴中星接過羅素芳的卡片,在終端機上輕輕一刷,電腦上立刻顯示:主動打掃街道衛生積2分、鄰裡融洽積2分、不操辦不參與無事酒積2分……
「我在社區做的『好事』都記在這裡。」羅素芳的拿出的那張看似銀行卡的卡片,是社區發放的積分卡,村民參與新文明實踐可獲得相應積分,可用積分在積分超市換取商品。
廖家壩社區是三建鄉場鎮所在地,根據規劃,在「一村一特色」旅遊格局中,廖家壩社區被定位為遊客集散地。
廖家壩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章烈坦言,場鎮居民的文明程度,將成為提升旅遊發展軟實力的重要因素。為此,從去年9月開始,三建鄉便在廖家壩社區率先試點推行積分銀行制,制定32條積分細則,引導社區群眾遵紀守法、提升文明、熱心公益,為打造遊客集散地提升文明素質
「小件垃圾隨地扔,大件垃圾隨處堆。」羅素芳是「易地扶貧」搬到場鎮的新居民。她坦言,雖然從農房搬進了樓房,但舊有習慣一時難改,這種情況曾經在整個安置點都很常見。安置點沒有物管及時清運垃圾,居民間常常為了誰家垃圾佔了道生氣鬥嘴。「現在想來,讓遊客看到我們為垃圾吵架才丟醜哦。」羅素芳說。
最初,嚴中星拿著厚厚的宣傳冊上門講解積分規則,羅素芳還頗不以為然。聽說積分能換獎品,她才有了積極性。每隔幾天,羅素芳就會叫上幾位鄰居,帶著掃帚、垃圾袋到樓梯間撿垃圾、做衛生,結束後再跑去積分超市,讓小嚴幫忙加分。不到一個月,羅素芳就積了30分,領到一瓶洗滌劑。
「沒想到講文明、愛衛生也管錢!」羅素芳說,最初她只想用積分免費領點生活用品,慢慢地,自己就不亂扔東西了,還讓家人一起遵守。如今,她看到隨地亂扔的行為,還會主動勸導。「現在我撿垃圾,不是為了積分和獎品,我要為提升廖家壩社區文明做貢獻。」
不知不覺中,愛護衛生成了羅素芳和居民們的自覺習慣。三年前,記者到過廖家壩,到處髒亂差。現在,這裡不僅街道整潔了,環境更美了,鄉親們更從「要我文明」變為了「我要文明」。
在三建鄉,像這樣悄然改變的,可不止廖家壩一個地方。
移風易俗,移的是「歪風」,易的是「低俗」。如今,文明新風已成為三建鄉鄉村旅遊的一道美麗風景線,正助力全鄉踏實邁好鄉村振興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