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韓令議論文精選
2023-07-02 22:50:53 7
眾所周知,我們身邊總是有著許多熱衷韓劇的人,甚至於對韓國明星痴迷。追星是好的,但瘋狂追星卻會失去理智。那麼對于禁韓令,你有什麼看法呢。看看下面的範文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禁韓令議論文【篇一】
中國娛樂產業的損失是,因「禁韓令」暫停播出或製作、中途更換藝人,會增加成本,帶來利潤風險,增加了產品賠錢的可能性。
韓國娛樂產業的損失是,減少了藝人與娛樂產品對中國的輸出,導致依賴這方面業務的公司與個人業績下降。
「禁韓令」屬於「不可抵抗風險」,攤上了這個風險,無奈與嘆息是沒有用的,不妨用樂觀一點的心態去看待。要看到它的調控程度,是有一些自由空間的。比如,已經通過審批的韓星演唱會,將會如期正常舉行;已經播出的韓劇,在大多數電視臺依舊照常播出;由韓星主演的影視作品,還有不少在正常拍攝……
可以這樣認為,「禁韓令」對業態的影響,在現實層面上只是波及到,真正產生大影響,還需要未來一兩年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希望那個時候,中國的娛樂產業,已經真正避開了起用韓星帶來的風險。
這次「禁韓令」,讓中國娛樂產業有點兒措手不及,但由此也給內地市場提了醒,促使從業者反思問題。
一是本土造星能力的不足:對於中國如此巨大的娛樂市場,本土明星的數量與質量,一直都難以令消費者感到滿意,繼而把視線投向相鄰的韓國明星,中國娛樂企業起用韓星,歸根結底是要省掉打造本土明星所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把韓星直接拿過來變現。
二是對潮流的盲目跟隨。「韓流」在中國暢行多年,雖有短暫低潮,但很快會捲土重來,這表明本土娛樂市場,給「韓流」留下的空間太大,也表明我們並未產出足夠多的高質量娛樂產品,來抵禦引進產品的侵襲。
表面上看,是中國市場給予了韓國明星與產品的賺錢機會,但事實上是,我們的娛樂產業也需要這些韓星與韓國娛樂產品來補充不足。
「禁韓令」可能是暫時的,但一個巨大市場的發展卻是長遠的。
近來,業界對於國產影視作品的低質與重複的批評日益強烈,有更多人意識到,高票房與高收視率所對應的娛樂產品,可以列為佳作的並不多,許多產品是依賴概念炒作、市場熱情而堆高的。
「禁韓令」雖然是面向韓國的一項調控措施,但因此暴露出來的本土市場上的問題,也進一步被發現。與其抱怨「禁韓令」所帶來的不穩定性,不如把目光放長遠,在人才培養與儲備、產品質量的把控與提升方面多做文章。畢竟在市場上,「禁韓令」不是最大的風險,有了人才和佳作,才能抵禦有可能發生的這樣那樣的風險。
禁韓令議論文【篇二】
現在姑娘們討論的最多的,最喜歡的是什麼?我想每一個人都會答出,就是韓流。我記得很多年前的時候,韓國就真的只是在新聞聯播上出現過,自《江南style》火了之後,一股韓流就漸漸的引入中國。
就像是冰川水流入久旱的河道,越火冰川融化的就越多,江水更加滔滔,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本應是令人歡喜的場景卻逐漸的轉變成一場禍。
許多的年輕中國姑娘組團去了韓國,希望自己能夠像電視上的韓星一樣的漂亮,而韓國許多半路出家的醫生帶給他們則是永久的傷害,好好的一個女生卻變得連正常生活都不能夠。而韓國的法律更是助紂為虐,不負責任的法律和醫生,讓維權空為一談。
大批韓星進入了中國,有著各式各樣的「小鮮肉」出現在電視上,開了一場又一場的演唱會在中國,幾乎都是滿滿的座位,甚至還有賣出了天價門票。可諷刺的是,這些姑娘們可愛的「小鮮肉」有的甚至不會說中文。
後來,關於各種韓國的荒唐事不斷發生,最讓我無法接受的是,20XX的上半年,多少中國的網絡小說被韓國人買去拍電視劇,讓我覺得最反感的就是《武神趙子龍》,本應是中國人的角色卻被韓國人搶了去,國人不但覺得這是一種羞辱,還不斷的去點讚。那試問,這種事情發生在韓國人身上,那韓國人的反應會跟中國人一樣嗎?為什麼韓流無法引進日本,美國這些發達國家,卻會在中國紮根?賺了我們中國人那麼多錢,南海局勢的時候,又倒向了哪一邊?
多少韓國人對中國人的羞辱被國人遺忘,還義無反顧去捧去愛。這一切國人麻木了嗎?天價的演出費和代言費換來的更是天價的盈利,現在的社會有誰會去管那麼多啊?
我想當時間回到了《江南style》的那時候,它並沒有被國人喜歡,沒有人去關注,那麼我想,鳥叔還是個一貧如洗的藝人,而韓國還只是個依靠三星集團為主要經濟收入的小國家。
不過時間不會倒流,但悲劇絕對不能在重複發生,廣電局推出了「禁韓令」,國家也通過了。我希望韓流這股江水付之東流,不要在中國發生之前的太多荒謬和悲劇。
禁韓令議論文【篇三】
有關廣電總局「禁韓令」的消息,經媒體多方求證,業內人士這樣認為:廣電總局確有意向針對韓國藝人在華演藝活動進行限制,但準確來說應為「調控」。
是「禁止」還是「調控」,從語義上來看,兩個詞有很大區別。但對於熟悉廣電總局語境的人來說,也非常容易理解,「調控」的意思,可以視為「部分禁止」「靈活伸縮」。部分禁止也是禁止,因此,將此次廣電總局面向韓星的「調控」,稱之為「禁韓令」也說得通。
對於這次「禁韓令」,中國網民是普遍持有贊同態度的,也有網民認為「管得太多」。韓國則有網民表示「以牙還牙」,最好韓國也禁止中方藝人。
不管怎樣,各地衛視與影視製作機構,已經受到了「禁韓令」的影響,電視臺主動停播韓劇,綜藝節目不考慮再用韓國藝人,正在拍攝過程中的影視作品起用韓星的,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拍,沒開拍的,乾脆就斷了起用韓星的想法。
從中韓文化交流的層面看,「禁韓令」無疑起到了很大的降溫作用。從產業的層面看,中韓娛樂產業都會遭受損失。
中國娛樂產業的損失是,因「禁韓令」暫停播出或製作、中途更換藝人,會增加成本,帶來利潤風險,增加了產品賠錢的可能性。
韓國娛樂產業的損失是,減少了藝人與娛樂產品對中國的輸出,導致依賴這方面業務的公司與個人業績下降。
「禁韓令」屬於「不可抵抗風險」,攤上了這個風險,無奈與嘆息是沒有用的,不妨用樂觀一點的心態去看待。要看到它的調控程度,是有一些自由空間的。比如,已經通過審批的韓星演唱會,將會如期正常舉行;已經播出的韓劇,在大多數電視臺依舊照常播出;由韓星主演的影視作品,還有不少在正常拍攝……
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