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境與樂境全在於心境(苦境終成樂境閒人就是廢人)
2023-05-26 18:26:54 1
再說一說閒,閒,《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就是沒有事情、沒有活動,與正事無關。具體地講:「閒」是可以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與它組成的詞有:閒話、閒扯、閒聊、閒談、閒步、閒暇、閒遊、閒職、閒置,還有空閒、輕閒、安閒、消閒、休閒、忙裡偷閒、遊手好閒等等,意思大多是沒有正事幹。
比如提起休閒,大家並不陌生,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已經開始普遍關注休閒的質量和品位,甚至衣食起居,也都能和休閒聯繫在一起,比如穿衣要穿休閒裝,吃飯要吃休閒餐,閒暇時有的人喜歡逛商場,有的人喜歡泡酒吧,有的人喜歡上網衝浪,有的人喜歡K歌等等。
如果在百度搜索中輸入關鍵詞「休閒」兩個字,就會立刻跳出幾千萬條相關的網頁。那麼在緊張的生活中呢?據了解,我們盼得最多的不是家中的電話、朋友的問候,也不是心中那個她的來信,而是抒情怡智的個人休閒時刻。由此看來,休閒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時尚,大部分人的一個期盼。
但是我們休閒的同時也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視的數據、事例和問題: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有專家作過這樣一個調查,一個人如果活72歲,他一生的時間是這樣度過的:睡覺20年,吃飯6年,生病2年,文體活動8年,工作14年,閒暇時間22年,這只是個平均數,可見人生命中的閒暇時間佔到了三分之一啊。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把閒暇時間用來練字,足可以練出一手好字;如果背記英語單詞,兩年下來可以記下5000多條,達到大學英語專業的詞彙要求;如果用來看書,按每小時3000字計算,可以閱讀800多萬字,20萬字一本的書,可以讀完40本。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們的學識、才華該有多麼大的長進啊!
三國時有個學問家叫董遇,一生撰文立著,多在「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對人講:「餘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1930年10月,數學家科爾教授經過一番演算,證明了一道二百多年來一直無人能解答的數學題。有人問他:為了論證這一數學界公認的難題,您用了多少時間?科爾教授的一句話令在場的所有人驚嘆不已。他說:用了三年內的全部星期天!我們做一下對比,科爾教授三年內所有的星期天,每天按工作八小時計算,那麼就是1152小時。我想,科爾教授揭開數學難題之謎,與他道出利用休閒時間的重要意義是密不可分的,這二者相比,對我們來說,恐怕從後者中得到的啟發會更大一些。
休閒,作為生活節奏的調節方式,其本身應當說是有益的。革命導師列寧曾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充分肯定了休息的積極作用。應該說,活潑好動、愛玩愛樂是年輕人的天性,如今生活節奏比較快,業餘時間玩一玩、樂一樂,鬆弛一下神經,對於消除疲勞來說,以更旺盛的精力和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如果我們把休閒當作純粹的消耗,全部休閒時間都用來吃喝玩樂,那休閒就變成了浪費時間、消磨生命,只有在它的前面加上一個字,什麼字呢?對,是會休閒!這樣才能成為人生中的寶貴資源,從而讓我們賺取閃閃發光的一桶金。
結語:勞逸結合的休閒才是真正的休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