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有多少個1萬秒(走近SI一秒的時間)
2023-05-26 14:18:14 1
:點擊"中國質量新聞網"↑免費訂閱哦
「現在幾點了?」——這是所有語言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也是自人類社會首次嘗試給出時間坐標以來的一個令人著迷的話題。
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國際單位制(SI)中時間的基本單位——「秒」。
人類時間測量簡史
人類探索時間測量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類的時間測量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最早的計時器就是日晷,利用太陽下晷針(指時針)的投影方向來測定時間。
日晷的設計各不相同,大到宏偉不朽的埃及方尖碑,小到可搬運甚至是便攜的袖珍版本。基於太陽的計時器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一是無法在夜間工作,二是建造時需考慮當地的緯度(會影響太陽高度)。水鍾是另一種創新方案,利用水流量來測定時間。但水鍾也有其缺點,例如需要恆定的水壓以保持恆定的流速。
13至14世紀,歐洲出現了機械鐘,利用的是儲存在彈簧或重物中的機械能。
經過數百年創新改進,機械鐘最終在肖特(Shortt clock)時達到設計頂峰。肖特鍾是最精確的商品擺鐘,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最高守時標準。肖特鍾使用了兩個電耦合鐘擺系統(基本擺和輔助擺),並以電磁鐵調節輔助時鐘。
20世紀30年代,石英鐘作為時間標準的時代開始了。
石英晶體具有壓電效應。其反向利用也是現實的:當外加一個電壓時,石英將會產生一個頻率準確的振動。目前典型的現代石英鐘可以達到每天約半秒的準確度,而最精準的石英鐘可以達到在20-30年內僅有大約1秒的誤差。
隨後出現的原子鐘取代了石英鐘,成為最精準的時間標準。
原子鐘的概念最早由開爾文勳爵(國際單位制中溫度單位熱力學溫標的創立人之一)於1879年提出。它基於原子的量子現象,在原子內部只允許發生某些特定值的能量階躍性改變,並隨之發出固定頻率的電磁輻射。
世界上第一臺基於銫133原子躍遷的精確原子鐘由英國國家物理研究院於1955年建造。銫原子鐘目前仍然是最常見的原子鐘,頻率處於微波頻段,比9 GHz略高。正在研發中的光鍾,其頻率位於在光學波段,理論上講,它的準確度可以達到約300億年才減少或增加1秒。
秒的定義是什麼
人類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裡秒被定義為平太陽日的一小部分,而平均太陽日是由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確定的。1秒精確地等於平太陽日的1/86400。
1956年,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提出了秒的新定義:
秒是自曆書時1900年1月0日12時起算的回歸年的1/31556925.9747。
該定義於1960年被國際計量大會(CGPM)正式採用。
1967年,隨著原子鐘的發展,對秒進行了第二次定義,至今仍然適用:
秒是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時所輻射的電磁波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
但是,在2019年5月20日,對秒的最新重新定義即將生效,取代第二次定義:
秒,符號s,是SI的時間單位。
當銫頻率Δ νCs,即銫-133 原子無幹擾的基態超精細躍遷頻率以單位Hz,即s-1表示時,將其固定數值取為9192631770來定義秒。
新舊定義有什麼不同?
從技術角度來看,沒有任何不同 ,仍將沿用之前相同定義頻率的微波銫原子輻射來定義秒。
(科學的世界小編不懂)
但是,這次修訂調整了秒定義的文字表述,這樣一來,所有SI基本單位的定義都在文字結構上保持一致。
時間計量的現實應用
當今文明高度依賴時間。工作時間、學校時間表、商店營業時間和火車時刻表都或多或少遵守著時間。
一些行業對計時準確性的要求則要高得多,例如銀行、證券交易所、電信、網際網路通訊和衛星導航等。
如果沒有準確計時,GPS導航會失效電話無法撥通,網上銀行無法轉帳,更不可能通過電子郵件交換可靠信息。
時間是計量學中測得最精確的量,精確的時間是測量其他量的先決條件,例如確定測量長度的雷射頻率,或利用約瑟夫森效應復現標準電壓。
即便這種精確度有時候不見得必要,但我們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與時間測量相關的事情時,例如家庭用電量、用氣量和其他帳單,總希望能測得準。
時標究竟是什麼?
隨著通訊系統進一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起一個全球通用的時標是非常便利的。雖然原子鐘非常準確,但我們不能依靠單個原子鐘來設定整個世界的時間。因此,人們決定利用位於世界各地的若干個鐘的平均值來建立統一的時標。
這種基於「時間標準群」的時標,稱為國際原子時(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簡稱TAI),由位於巴黎的國際計量局(BIPM)負責協調。
由於地球自轉和公轉與原子中的原子現象沒有直接關聯,因此,TAI與歷史上的天文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為解決這個問題,1960年1月1日,協調世界時(Universal Coordinated Time,簡稱UTC)成為時間基準。UTC是在TAI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從而與零度子午線的平太陽時相互協調。1972年,UTC成為了所有國家的官方時間。
UTC會受到地球自轉速度減慢等不規律因素的影響,因此它需要與原子時之間進行協調,確保中午永遠在一天的正中間。這既保留了時間測量的一致性的優勢,又使它與天文時相兼容。
本期主編/王惜純
本期小編/嶽 倩
內容來源/歐洲計量組織
(翻譯:中國計量院 宮柯楠 晏劉瑩 高蔚 整理:史玉成)
來源/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