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地貌的特徵和意義(巖溶與喀斯特的異同)
2023-05-26 19:52:36 7
現在來說說巖溶和喀斯特這兩個詞的異同。
在一些文獻論著中,在各種詞典(紙本和網絡詞典)中,都有說明:巖溶和喀斯特意義相同,用法相同,等值等義,並行使用,可以互相替換,具體使用哪個詞全看個人的習慣或興趣。它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名稱,如同土豆和馬鈴薯,西紅柿和番茄一樣,它們都是同一個東東的不同稱呼。
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解及其結果統稱為巖溶(喀斯特)。這是它們的最簡單的定義。可溶性巖石多指碳酸鈣巖即石灰巖(或簡稱灰巖)。巖石的溶解過程稱為巖溶地質作用。溶解的結果稱為巖溶地貌或簡稱巖溶。
以上就是它們的相同之處。在大同下仍然有小異。它們的差異也還是值得說道說道的。喀斯特是一個外來音譯詞,從字面上看,看不出任何意義,它的含義是另外規定、賦予給它的。巖溶是有字面意義的,從語義學(語法)角度看,它是一個文言文主謂句(極簡主謂句),它的直接意思是巖石溶解。比起喀斯特這樣一個呆板、空洞無物的詞而言,巖溶更顯得內容豐富、動態十足,更富有表現力。
所以,在具體用法上,兩者還是有一點差別的。巖溶具有動詞性,在需要強調、突出巖石溶解的動態、變化、過程等語境場合時,使用巖溶一詞就比較合適,比較準確。本帳號的文章會根據語義表達的需要,靈活選用其中的某個詞。
總體來說,如果沒有特別需要,則一般會用喀斯特一詞,因為它畢竟是世界通用的科學術語,更具普遍性。而巖溶則具有中國特色,且在表達上有某種優勢。選用哪一個只取決於場合語境的需要。它們互相替換,應當沒有切換方面的障礙。
另外,我善意地勸說大家,應當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樂於接受、樂於學習新事物的精神,去學習、理解、掌握和使用巖溶、喀斯特這兩個基本概念,這是為了看懂、為了欣賞到桂林山水的美麗;當然,更是為了看懂天底全部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並進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看懂所有的自然景觀。
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兩件事都是在學習,在增長知識閱歷。所以,旅遊也離不開學習。學習與旅遊互相促進互相提高。而且為了旅遊而進行的學習,能夠使自己以更高的境界去旅遊,並獲得更豐富的旅遊體驗,更有效地增長閱歷,開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