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人的秘密(民族大團結之韃靼人)
2023-05-26 05:54:08 2
韃靼人 原名為Tatar,本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732年突厥文《闕特勤碑》,稱Otuz-Tatar(三十姓韃靼),系概稱突厥東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語族諸部,當因其中Tatar部最強故有此名,大抵相當於漢籍中的室韋。由此看來,韃靼人是音譯,自中國的唐至元先後有達怛、達靼、塔坦、韃靼、達打、達達諸譯,其指稱範圍隨時代不同而有異。
今天不探討韃靼人的民族特性,溯源一下「韃靼」兩個字的含義。
「韃靼」似乎是特別為此音譯造字,除此之外只有「韃子」沒有更多的詞組。「韃靼」兩個字的發音是一樣的,如果只求音譯,那麼沒有必要造出兩個讀音相同而寫法不同的字,或者直接使用已有的簡筆劃字如「達」豈不方便。根據我對漢字造字規則的理解,「韃靼」應該是具有音譯同時顯示其詞意特點和對此事物的認知。比如「佛」的認知,源於「二諦」的辯證(見佛注文)。我認為「韃靼」裡包含了對蒙古族特徵的描述。
靼:拆字結構「革 旦」;革:皮革;旦:顯露;結構示意「著皮製品」。
革字甲骨文
旦字
旦:太陽露出地平線,太陽初升,引申義「顯露、顯現」。由「旦」所構字,如「膽」:古人認為人的勇氣來源於這個器官。月:肉也;旦:顯露;膽量、膽氣這些外顯特徵來源於膽,膽大包天嘛。「坦」:土地顯露,除去雜草、石子等遮蓋物露出土地,引申為不藏私,光明正大,坦蕩。「靼」:《說文》註:柔軟的皮。皮衣當然是軟的。「靼」說明了一個服飾特點,就是穿皮衣的,這個正符合北方遊牧民族生活特點,在寒冷的北方,皮衣是禦寒必備。但要是穿著這個來溫暖的漢人區尤其越過陰山、燕山等一線,氣候變化很大,遊牧部落的服飾就會顯得非常突兀,像是穿著羽絨服去新馬泰一樣,人們會對他們印象深刻,並因此特點來稱呼他們。下圖是「犀利哥」,就是這種感覺,順便說一下,這也是分辨真假乞丐的一種有效的辦法,因為居無定所,所以真的乞丐往往把所有財物都帶在身上,大衣自然也是,故此有時候穿的衣服很不合時節。
犀利哥
韃,拆字結構「革 達」;革:皮革;達:踏步;結構示意「穿皮靴的」。
「達」我們知道就是大踏步,雖然繁體字寫得很煩,但是「達」這個字形,漢朝的《說文》就有了,我們在研究「達」這個繁體字的時候,也基本確認了它蹬踏的動作。
達字
穿過靴子的都知道,鞋要跟腳必然不能太寬鬆,凡是帶幫的鞋子腳踝處是個瓶頸,要穿進去常要用力蹬踏,特別是高靴,二戰的很多軍官馬靴都要勤務兵幫助穿脫,有個很有意思的動作是,脫靴子的時候協助的人背對軍官,把住靴底,軍官對著協助人屁股一蹬,人出去了,靴子脫掉了。
「韃」應該也是類似的特點,從組字結構來看,我猜應該和「靼」的示意出處類似,也是皮革服飾的一部分,我認為是靴子,北方的遊牧民族都習慣穿靴子,靴子不光保暖也防草原上很多的昆蟲,方便在草原生活。
蒙古靴
「韃」的組詞不多,韃靼,韃子,韃虜。基本就是指的韃靼這一族,《新華字典》上注的是我國對蒙古一族的統稱以及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呼。中原人是很少穿靴子的,官靴,皂靴也多布幫,根據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習慣,我認為「韃」就是指的他們穿皮靴的這種特點。韃子只是描述這種服飾特點,並不含有貶義,比如,韃子,滿洲韃子等。「韃虜」的情緒表達在「虜」字上。
蒙古族服飾
另外還有一種理解,但我認為不如前者直觀,也一併說一下。「達」有大步的意思,遊牧民族從小騎馬,為夾緊馬肚,腳尖內傾同時大腿外展,這樣腳能更好貼合馬肚子,這是漢朝之後,腳蹬普遍使用的情況下形成的遊牧民族特殊的羅圈腿,「韃」也可能是指這種大腿不能併攏的腿型和不同的張跨的步態的穿著皮靴的北方遊牧民族,多指蒙古族,如:韃靼人,韃子,韃虜。
這裡我要感謝一下SBER的馬球達人,人稱大漢播種機的克拉克先生,跟我分享了很多騎馬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