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古城紀錄片國語(羊皮鼓敲擊著靈魂的遷徙與回歸)
2023-06-12 15:19:54 3
紀實電影《尋羌》海報。
「這麼大個城市,怎麼儘是汽車的味道、火鍋的味道,怎麼就是聞不到神的味道,也聞不到鬼的味道……」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夕格、直臺兩個羌寨的700多位村民,離開世代居住的山寨遷往他鄉,羌族人楊貴生在大城市車水馬龍中感嘆。九年時間,即使已在他鄉安頓妥當,生活安泰,老一輩羌族人依然心心念念要回鄉祭祖請神。
導演高屯子用十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下了夕格羌人在「5·12」大地震後的生活狀態、遷徙和回歸的歷程。11月25日,在上海「滬 Are You·2019 詩歌的無界場」上,紀實電影《尋羌》作為開幕影片,以「遷徙與回歸」為主題,舉行電影展映分享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後,高屯子聯合公益機構,在四川阿壩州政府支持下,發起旨在幫助高山羌寨婦女就業,保護非物遺產「羌繡」的「一針一線計劃」,使上萬名災區婦女靈活居家就業。走進深谷高山,高屯子發現, 一群高山羌人一直在保存和延續著這個民族的許多古風雅俗。
2009年,政府已經做出最後的決定:將夕格和隔山相望的直臺村,遷往成都以西約一百公裡的邛崍南寶山。夕格距離汶川縣城不遠,四面高山阻擋,是全縣唯一不通公路的寨子,也由此成為了全鄉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他們敬畏天地、敬重祖先、珍愛生命的精神與信仰,或許能給當下享受物質富有、生活便捷卻又時而迷惘時而空虛的都市人群給予一些慰籍與啟示。他們在遷徙與回歸的過程中,經歷著失落,也堅守著內心的信仰。今天,我們同樣『遷徙』在城與城、城與鄉之間,我們何以為家?如何心安?」高屯子於是決定記錄下夕格羌人釋比(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可以連接神靈的人)在大地震之後敬天祭祖、耕種勞作的生活狀態和遷徙與回歸的歷程。
「我不知道,再過幾十年,這個世界上還有沒有羌族釋比,但我深信,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都潛藏著與不同空間維次的生命交流,與天地萬物感應的能力。」高屯子說,既便是與祖先神交、與天地通靈的釋比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殆盡,但人類對生命終極的關懷,對天地精神的追問,是不會被物慾和妄念長久蒙蔽的。
《尋羌》完成後,獲得了業界的肯定,陸續拿下了第16屆世界民族電影節民族文化傳承獎、第3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金收藏獎等多個獎項。
展映分享會。
展映分享會上,高屯子和觀眾們討論了中國人有沒有信仰這一問題。他說,在過往和朋友們的聊天中不少人抱怨「我們中國人最可悲的就是沒有信仰」,他不同意這一觀點,「我們五千年文化一脈傳承至今,從來沒有斷過,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我們中華民族屢遭劫難沒有解體,有這麼強大生命力的民族,沒有信仰可能嗎?一定要有個宗教形式才叫信仰嗎?如果真要說,對天地的敬畏、對祖先的敬重、對先賢的敬仰,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它沒有成為一個宗教形式。它不需要宗教和哲學帶來的高度。真正的高度就是將理論和宗教的艱生混澀的語言轉化成大眾語言。」
知名媒體人楊錦麟在觀影后表示,遷徙不僅是羌族這個古老民族的宿命,其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宿命。「這部電影觸動了我的心弦。我們一直在尋根,但實際上不知道根在何處。我們說『安土重遷』,其實那只是我們的夢。無論是當下的改革開放40年,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不斷升華、凝聚我們的血性的。」
釋比楊貴生在現場敲起了羊皮鼓。
《尋羌》的主演羌族釋比楊貴生也來到了現場,敲起了羊皮鼓,千百年傳頌不息的還願誦辭從他口中唱出:「哎……我釋比跳起感恩之舞/自古天地間就鋪展著一條感恩的神路/我戴著金絲猴皮帽/穿著羊皮大法衣擊鼓舞蹈/我的皮靴踩踏著願舞的節拍/我親愛的觀眾/你可以笑我的羊皮鼓/但不能笑神啊/我不遠千裡來還願/我晝夜兼程來感恩/感恩神 感恩每一個平凡的人。」
據《尋羌》執行製片人李鑫聞敬介紹,此次主辦方還開發了微信小程序「飛幕」,觀影過程中,觀眾可以使用使用小程序聽聲音識別正在播放的電影片段,分享片段給好友。被分享的好友既可以看到你識別的電影片段,還可以領取《尋羌》免費電影票一張。
「希望大家把好電影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跟隨《尋羌》,一步步走向深谷高山,找回自己生命的源頭。」李鑫聞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