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童年的電影(弱小者更容易被加害)
2023-06-19 15:56:41 1
撰文 | 楊希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責編 | 陳墨、李汪洋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韓國電影《熔爐》
這是2011年韓國電影《熔爐》中女主角的一句臺詞。《熔爐》講述的是在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裡,校長和教師長期對聾生進行性侵、施暴,一名新到校的教師發現了學校的異常,進而開展調查並帶領學生開始訴訟的漫漫長路;最後,壞人受到微小的懲罰,學生有了好一些的環境。電影傳達了即使希望再渺小,只要有一星火花,也值得真正是「人」的人們去奮戰、去爭取。然而,電影遠比現實溫情。電影取材於2000-2004年發生在韓國光州一所聾校的惡性事件,真實的學生和維權教師、律師的遭遇,更令人悲憤、傷感。
殘疾人遭遇性侵害的比例很高事實上,在電影之外、在學校之外、在韓國之外,無論是殘疾成人還是殘疾孩童,都在忍受著比普通人更多的因性侵害帶來的傷痛。在美國,199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90%以上的發展障礙人士在其生涯過程中將會遭受不同形式的性侵害。此後,2000年的一項實證報告指出,10.1%的智力殘疾兒童遭受過性虐待,普通兒童遭受性虐待的比例則為2.6%;2006年對11歲左右的孤獨症兒童的調查顯示,16%的孤獨症兒童遭遇過性侵害;2007年,美國一份全國性調查報告指出,殘疾人遭遇不同形式性侵害的比例是普通人的2-3倍。這樣的比例不僅出現在美國,而且在所能查詢到的不同國家或地區都有類似的發現。
身邊的人可能就是加害者遭受性侵害已是難過至極的事,但更可怕的是施暴者往往是身邊的人,可能是親戚、保姆、朋友、鄰居、同學、教師、培訓師等。不同研究報告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比如:47-50%的施暴者是親戚、60%的施暴者是非常熟悉的人,等等。這些施暴者通常不易被人發覺,因為他們多以殘疾人的「看護者」「教養者」「陪伴者」的形象出現,具有很大的隱蔽性。此外,殘疾人或者因為不得不依賴他們,或者因為擔心遭受更大的報復而不敢反抗,使得「身邊人」更容易侵害他們。正如《熔爐》裡,傷害孩子的是本該成為他們人生引路者的教師,還有是本應成為他們安全港灣的家人。
研究發現,在遭受過性侵害的殘疾人中,智力殘疾程度越重的比例越高;女性比例更高;各個年齡段都有,但7到16歲之間的青少年比例相對高一些;對性知識了解越少的、受性教育程度越低的,比例越高;所處環境越封閉的,比例越高。性侵害給他們帶來身心巨大創傷,即使是最重度的殘疾人,即使他們口不能言、手不能寫,甚至在意識層面不知道自己受到傷害,但是他們的擔憂、驚恐的狀態會日益加重。在《熔爐》中,最令人難過的不是殘虐的施暴鏡頭,而是畫面中孩子悲苦的、憤懣的、絕望的臉,和那一雙雙失去神採的、好似吸入了無邊黑暗的眼。
除了擔憂和驚恐,性侵害也使得有些孩子變得暴虐,甚至從被害者轉變為加害者。一份研究指出,在成年智力殘疾罪犯中,32.6%的男性在兒童期遭遇過性侵害,女性比例更是高達59.3%。以暴制暴,或許是這些殘疾人習得性無助的另一種表現形態。
殘疾人受性侵害的事件,在不同地方,每天都出現。只是我們看不見。我們看不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關注這些事件的人太少了。查閱百度,報導殘疾人性侵害事件的文章不多,其中居然不少是以獵奇口吻寫成。查閱中國知網,以「殘疾人」、「性侵」等相關的詞作為關鍵詞,竟然未曾查到有學術意義的研究成果。中國到底有多少殘疾人,尤其是殘疾兒童青少年,正在忍受性侵害?遭遇性侵害的殘疾人,他們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具有什麼特點?如果我們能發現引起惡性事件的因素,那麼我們的教育、殘聯、民政、司法等相關部門,是不是可以多做一些努力,去阻止惡性事件的出現?但所有這些的發生,首先需要有人去關注。
《熔爐》播出後,在韓國社會引起震蕩,在民眾呼籲下,光州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量刑。這部電影還促使韓國政府重新修訂一系列法律,加大對殘疾人和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的懲罰力度,制定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稱《熔爐法》。這部電影結尾傳達的微弱希望,終在現實中引發了蝴蝶效應,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
生而為人,無論貧窮富貴,無論性別種族,無論殘疾健康,都在被這個世界改變,也都在改變著這個世界。沒有人可以決定,誰生下來就應該遭遇惡意滿滿的世界;同樣,也沒有人可以決定,誰生下來就註定不能為世界奉獻一絲善意。《熔爐》最後的臺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令人淚崩,但我寧願相信,電影要說的潛臺詞是——我們一路奮戰,不僅是為了改變世界,也是為了讓世界改變我們。
參考文獻:1. Disabled Persons Protection Commission. Prevalence of Violence.
http://www.mass.gov/dppc/abuse-recognize/prevalence-of-violence.html, 2017-10-15.
Sullican P.M. & Knutson J.F. Maltreatment and disabilities: 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Child Abuse & Neglect, 2000, 24: 1257-1273.
2. Department of Justice. First national study on crime agains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Http://bjs.ojp.usdoj.gov/content/pub/press/capd07pr.cfm, 2017-10-15.
3. Lindsay w., Steptoe L. & Haut F. The sexual and physical abuse histories of offender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2012, 56: 326-331.
4. Caldas, S.J, Bensy, M.L. Rist factors and outcomes for victims of child sexual abuse: the sexual maltreatment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American school settings.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014, 23: 345-346
5. Nyokangi, D., Phasha, 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exual violence at selected schools for learners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South Africa.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016, 29: 231-241.
6. 熔爐法.https://wenku.baidu.com/view/974a7d8a856a561252d36fd4.html, 2017-10-15
製版編輯: 艾略特|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