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包拯我們有哪些誤解?真實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2023-12-11 07:50:07 2
小時候看電視劇,黑臉月牙,斷案如神,成為很多人對包拯的固有印象。劇中的包拯好像權利很大,地位很高。但是吧,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發現歷史上真實的包拯與電視劇還是有些差別的。
包拯不是一品大員,絕不是官位最高之人。就連他很多審判的奇案,也是後世創作的。當然他人也不黑,臉上也沒有傳說審問鬼神標誌的「月牙」。不過儘管包拯少了電視劇的加持,其人生仍然像開掛般精彩。
包拯讓人佩服的地方不像電視劇那般判案,而在於敢於直諫,彈劾權貴,為民請命!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出生貧困,而是一個官宦家庭。這樣的出身讓他能夠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於二十八歲的時候考中進士。
考中進士之後,他並沒有立刻入職,而是遵循儒家教育「父母在不遠行」,一直等到三十六歲父母去世才出仕,這點比許多人強。
包拯入職之後,很快就顯現出極高的政治能力,於是被調到京城去了。包拯在地方為官之時,寫下一首明志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開封是大宋首都,天子腳下,來往權貴不知凡己。一般人儘管在地方上硬氣,但是到了京城怎麼也該收斂下氣焰。可是包拯不,人一直到底,特別是當了監察御史之後,更加硬氣。彈劾不少權貴顯官,讓貴戚、宦官都夾緊了尾巴。
張堯佐是宋仁宗時期寵臣,本人沒有什麼出眾的才能,但架不住有一個好侄女,成了仁宗寵妃。因為寵幸張美人,所以宋仁宗對張堯佐多有照拂,使得張官運亨通。
包拯多次直言上諫,彈劾張堯佐。第一次張堯佐被仁宗任命為「三司使」,聽到消息後,包拯立馬上書。表示張堯佐這樣的人,就連小官也沒有資格做,更何況是「三司使」的大官。
宋仁宗不聽,反委任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再次上書,憤怒指責張堯佐。宋仁宗置若罔聞,第二年加封張堯佐出任宣徽南院使。
一次兩次都不行,包拯沒有放棄,第三次上書。皇帝開始並沒有理會,但是包拯卻直接在朝堂上與宋仁宗對上,當堂辯論,最終使得皇帝罷黜張堯佐。
三彈張堯佐還不是極致,包拯還曾七鬥王逵。王逵是有名的貪官汙吏,殘酷剝削百姓。
在他出任地方官之時,根本不管法紀要求,按照自己的需求隨意增派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就靠這,王逵得到了大量的銀錢。據說僅其中一項就得了三十萬貫。
除此之外,王逵為官酷吏,不僅酷刑折磨犯人,還隨意的殘殺百姓。百姓聞其名而落荒逃竄,曾調任官職,當地百姓聽說王逵到了,紛紛逃到深山老林,幽深洞穴,避免殘害。
老百姓們對王逵,可謂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血肉。但是王逵十分聰慧,他剝削所得並不納為己有。這些搜刮來的錢財,大部分都被他用來賄賂京中顯赫官員,權貴宦官。
頂上有人好做官,用來形容王逵再合適不過了。老百姓再恨他又如何,朝堂上多的是高官庇護。王逵管路亨通,平步青雲暫且不表。
包拯在得知王逵所作所為後,先後七次上書直諫。儘管多次被王逵逃脫,但是最終還是在包拯的鍥而不捨之下被罷免。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次彈劾王逵,因為太過激動,包拯還將唾沫噴到了皇帝臉上。
三彈張堯佐,七鬥王逵,還敢與皇帝直接對上。包拯的「直」,才是真正讓他名留青史之處。也正是因為他的「鐵面無私」,才有了「黑臉」形象的出現。
一想到被誤解的歷史人物,筆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包拯,你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