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山河故人》觀後感範文

2023-07-31 12:29:44

  喜歡這個故事的敘事,平淡,舒緩,簡潔不拖沓,可是該講的又都講了;殘酷,但足夠溫存,而且有足夠的空間讓觀眾回想和思索。導演好像要表達的是形散神不散,可最後一部分沒有處理太好,整體感覺還是有點散,喜歡2025年之前的敘事。總體講更喜歡《世界》。

  1.賈樟柯對2025年的把握不是很好,為什麼要把這一段放在未來呢?肯定不是因為對人民幣的信心,哈哈。僅僅是因為大尺度姐弟戀的需求嗎?雖然這一點是對女性生產力繼續解放所帶來的必然改變的信心,但僅僅因為這個,整個故事完全沒有必要放在未來。如果說是因為敘事的延伸,那起始可以早一點。唯一能解釋的就是編劇/導演對自己青年時代的留戀和思索,以及基於此的對未來人心的揣摩。

  但如果要展現未來,不僅僅是改變一個地理環境就能展現的,而且即便是換環境,為什麼就是墨爾本呢,這裡可以是紐西蘭嗎?如果可以,那這2025年的意義就更低了一層。

  在2025這一段裡,幾個老戲骨的表演都不太到位,小男孩表演比較張弛有度,顯得更出色。就情節來講,2025年那一段主要就是在圍繞著因為父子矛盾展開,故事相對單一,沒有足夠張力。

  2.不管是什麼毀掉了一個孩子的一生,這個孩子都是生活悲劇的最集中體現。三個時代,看出中國近二三十年發展的軌跡以及人們面對畸形發展的經濟所做的抉擇。好像是性格決定命運:濤不張揚,也沒有野心,待在山西,最後雪中獨舞;梁子倔強,出走,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幹活,最後病入膏肓,悽涼返鄉;張老闆順勢而上,在亂的發展中趁亂作為,但最終也以慘澹人生收場,妻離子散。所以這不是個人能選擇的,不是性格決定的,是時代決定的。

  梁子看到動物園裡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時,想到自己滿身活力和奮鬥的欲望,卻無力掙脫也無力掌控,滿身的無奈;小男孩從一開始就沒有過自己的選擇,不是聽媽媽的就是聽爸爸的。最後他被困在一個不知道是故土還是異國他鄉的地方。想要尋找自己特別珍視的故人,可是又模糊到以為是前世。小男孩的形象未來中國人要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無奈,也是賈樟柯選擇2025年的一個原因吧。

  故事以舞蹈中的音樂開始,以音樂中的舞蹈結束。仿佛在說不管外面發生什麼,故土這裡依然平靜。這裡的敘事沒有《世界》中的失望,更多的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淡然。最後一個人,在空曠的原野跳舞,觀眾看得傷感,可人物卻那麼平靜,人生起伏都已經不重要了。與之相對應的是裝煤卡車那一幕,觀眾看得屏住呼吸,可旁邊的工人們卻不急不躁,鏟鏟土,繼續。另一幕是飛機失事之後緩慢開過的貨車,濤嚇壞了,觀眾也看得驚呆,可卡車沒有停也沒有提速,跟什麼都沒發生似的,繼續。另外就是父親的世,觀眾看得不可思議,一旁的和尚不喜不悲,該念經念經,該超度超度。這或許是賈樟柯認為對生活應有的態度吧,有好有壞。

  3.姐弟戀其實是無意識裡對媽媽---故人---的眷戀,可是自己卻以為是前世。有意識裡能做的就是把鑰匙好好保護,時刻不離,這是一種珍惜。對小男孩這個孤獨的人而言,唯一的慰藉是有山河故裡,可連唯一的故人---自己媽媽---的名字都不記得了,連母語都忘了,那山那河還能算作故裡嗎?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梁子的鑰匙在,可鎖已經被砸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dollar的鑰匙在,可鎖後面就是故裡嗎?如果不是,他的故裡在哪呢?是墨爾本嗎?結合電影標題英語翻譯,Mountainsmaydepart.援引自《聖經》,放在這裡隱含的意思是對故土一直的眷戀。這種複雜的矛盾的心理,在2025年的時空背景下展現,給2025年這一段增加了表現空間。

  整體看這是賈樟柯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思索,感覺他想要重新定義「山河故人」,可是又沒有定義好,所以2025年這一段整體上來講,把握和展現上欠佳。

  4.濤兒在兩個男性之間徘徊,後來歡心結婚,就是悲劇的開始。先失了戀人,又失了丈夫,再失了父親,等發現和兒子距離越來越遠又無力挽回時,才意識到最後又失了孩子……唯一能做的是坐個慢一點的火車。面對各種困境,沒想過挽回或者改變,或許是性格或許是無力,總之是在詮釋著這個人物。這個性格好像是遺傳自她的父親。父親很早就看出女婿不靠譜,但依著女兒自己的心意,沒有橫加阻攔,而是轉身走了;女兒離婚了,也不逼迫女兒再嫁,或許是不想逼迫或許是覺得自己無力改變。最後父親安然世,還有僧人超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福氣。他是一位在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也是賈樟柯對普通山西百姓的展現,超度是在致敬。

  5.語言。整個電影,有兩個畫外音,都是女性來說的,說的時候都是普通話,普通話代表著一種普世性,「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或許痛的時候才能感覺到愛」。而山西方言一則代表一種地域性,小,二則代表一種封閉性,不接受新事物。所以不管張譯走到上海還是墨爾本,叫張晉升還是Peter,只要還操一口山西方言,他就沒有走出山西。而山西方言和英語的對抗則更加預示著父與子之間不可能溝通或調和的隔膜。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