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屬性分析(華夏文化的內斂性是怎麼回事)
2023-07-31 15:35:18 2
有服裝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泱泱大國,巍巍華夏,五千年的燦爛輝煌,孕育了獨有的華夏文明,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經歷了多次苦難之後,依然傳承至今。當今世界,強族林立,各種文化光怪陸離登場,華夏文化又憑什麼獨樹一幟呢?華夏文化的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其內斂性,但是現在很多對華夏文不了解不深的年輕人卻以為內斂就是保守落後,內斂就是忍氣吞聲,真的是這樣麼?
中國的文化淵源流長,諸子百家爭鳴時期,是華夏文化的成熟期也是大成期,對後世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凡是討論華夏文化必然繞不開這個時期,因為這個時期裡有幾位超凡入聖者,一個是老子,後世號稱道祖,開創了影響中國人幾千年的道教文化,一個是孔子,後世尊稱為文聖,奠定了中國幾千年儒教的官場統治地位,還有一位是孫子,後世尊稱兵聖,寫出了備受世人矚目的世界上最早的兵書。數千年來,無數帝皇仕子,在這些往聖先賢的指引下,秉承著外聖內王或者外儒內道的理念,統治著華夏大地,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
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孫子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內斂,絕不是保守,內斂,絕不是懦弱。
先賢教導我們,謙虛謹慎,沒有必要在形式上去爭,做好自己該做的。真到了要做的時候,也絕不手軟。不是不爭,而是不屑於形式上的爭。
中國人謹守外圓內方的本性,待人以誠,但是你也千萬別欺人太甚,君子一旦動怒,雖遠必誅。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的血統民族,而是一個文化的民族,只要認同我們的文化,我們就認同你,如果想強行抹殺我們的文化,外圓自然就會轉變成內方,碰的你頭破血流。
戴叔倫說: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王昌齡說:將軍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嶽飛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譚嗣同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徐錫麟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內斂,是謙虛,是淡泊,是對落後的不屑。內斂,是沉穩,是謹慎,是對野蠻的鄙夷。內斂,是形式,是禮儀,是君子自強不息。內斂,是智慧,是豁達,是君子厚德載物。大智若愚,大辯若訥,咱心裡清楚著呢,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若真想侵犯我,我不需要什麼交待,我們必然要你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