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常見三個壞習慣(這個廚房習慣讓很多家庭丟了命)
2023-07-31 00:27:49 3
1.明火旁邊倒麵粉
2018年9月,廈門一對夫妻家發生爆炸,二人重度燒傷。而這次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二人做飯時在灶臺明火旁倒麵粉。
類似的麵粉閃爆的案例不是少數:
2010年,秦皇島某澱粉廠發生爆炸,21人死亡,47人受傷;
2015年6月,臺灣某派對現場,主辦方朝觀眾噴灑玉米澱粉引發爆炸,造成498人受傷,7人死亡;
……
麵粉也會引發爆炸?這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的認知。
麵粉由細微的粉塵顆粒組成,當達到一定的濃度時,遇明火就會燃燒爆炸。(類似的還有木粉、紙粉、鎂粉等,這些儘管不常見,但在特殊場合也要注意。)
《危機大調查》節目組曾經做過一項實驗:
往明火裡噴撒麵粉,火勢會增大
而在密閉空間(也就是廚房)這樣做, 將直接引起爆炸
因此在做烘焙、麵點時,一定要遠離明火倒麵粉,否則下廚房真就炸廚房了。
2.生熟不分
你是否曾在爺爺奶奶家吃過大蒜味兒的梨、辣椒味的蘋果?
一塊砧板一把刀,甭管生的熟的都能切。這可能是很多廚房(尤其是飯店、外賣)的常態。
串味是次要的,生熟不分導致的食物中毒最需要警惕。
生食表面有大量看不見的致病菌、蟲卵:冷凍/藏品中常見的李斯特菌(一種耐冷菌),新鮮蛋殼表面的沙門氏菌,60%的生雞裡都有的彎曲桿菌,西蘭花裡的蟲卵……
幸運的是,大部分致病菌都可以通過高溫烹飪剿滅。
不幸的是,由於生熟不分,這些致病菌又會沾到即食品上,從而引發程度不同的食物中毒。輕則腹瀉、嘔吐、發熱,嚴重的腦膜炎、敗血症甚至死亡。
尤其是當下處於疫情階段,已出現多起菜市場、海鮮市場發現新冠病毒的案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多次提醒:食物要徹底處理,尤其是生熟食物要分開處理。
建議
1.生熟食物要有各自的砧板、刀具、容器。
2.熟食進冰箱要密封,防止與其他生食交叉感染。
3.水果最好削皮食用,吃苦菊、羅馬菜等生菜時要注意烹飪衛生。
4. 冷藏/凍品再食用要徹底加熱。(小編:冰棍除外)
5. 減少外食,在外就餐避免吃沙拉這種涼拌菜。
6.家中有老人、嬰幼兒、孕婦、腸胃病患者的家庭更要注意,普通成年人食物中毒可能就拉肚子,這些敏感人群中毒情況會更嚴重。
3.不愛開油煙機
很多人家庭的油煙機都是擺設——開什麼油煙機呀,憋憋氣炒一會就不嗆了!
請看下面的統計數據:
在我國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菸女性的比例在大幅上升,這與烹飪習慣聯繫緊密。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在通風環境差、燃燒效能低的灶具上做飯,相當於一次性吸入兩包煙。中國習慣大火熗炒,很多家庭又是女性掌廚,所以這類女性也成為了肺癌高發群體。
建議
1.做炒、煎炸等菜時開油煙機,最好也開窗
2.做完飯後開窗通風10分鐘,減少高濃度油煙在廚房停留的時間
3.定期清理/更換油煙機、燃氣灶
4.油冒煙了再放菜?
剛學做飯的時候,家裡的大人一般會說「油冒煙兒了就可以放菜了」。
「油冒煙兒了」屬於老一輩的經驗。在過去,人們使用粗製油炒菜,粗製油冒煙時溫度大概在130℃,此時放菜正好合適。
但是現在,人們普遍使用花生油、菜籽油一類的精製油,油冒煙時溫度已高達200℃,再延用上一代人的規律,只能對健康產生危害!
油溫過高,會產生笨、苯並芘、丙烯醛、巴豆醛等多種有害物質,而且增大後續烹飪的油煙。
這些致癌物乍一看含量少,「吃一點也死不了人」。但是如果一個家庭常年都是這種做飯習慣,日積月累地攝入這「一點兒」致癌物,那麼膳食性癌症的風險肯定翻倍。
因此,做飯千萬別等油冒煙兒。一般用手隔空試一下溫度,感覺熱就可以了。
5.廚房用品也有保質期
很多家庭和面的盆子、燉排骨的大鍋、蒸包子的籠布……一用就是一輩子,甚至都想當成傳家寶給孩子。
但是鍋碗瓢盆、電器灶臺也是有保質期的。如果不定時更換,感情雖濃了,生命卻變淡了。(狗頭)
不粘鍋的塗層受損,金屬內芯暴露在高溫下,不僅粘成黑糊糊,還會釋放有害化學物質。
塑料製品出現劃痕或使用時間過長,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雙酚A。
木製砧板、筷子長時間不換不僅附著黴點,還會繁殖致命的幽門螺桿菌和黃麴黴菌。
油煙機這樣的家電也是有使用期限的(一般是7年)。即使不捨得更換也要定期清理,否則機體沉積大量油汙,會影響排煙效果。
而人工燃氣灶的使用年限是6年,石油天然氣灶的使用年限是8年,過期了最好報廢處理。因為這類明火用具一旦出現零件磨損、老化,就容易引發漏氣、一氧化碳超標、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
除了定期更換,廚房也最好備用滅火器,以防萬一。
#健康科普大賽#
圖文編輯:Radiodead
關注「北京健康促進會」
獲取更多有趣、有料的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