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觀後感【最新】
2023-07-25 11:55:29 3
《大國崛起》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
《大國崛起》觀後感500字左右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裡,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敗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於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後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裡之堤,毀於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籤定就註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崙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後,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註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裡,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回顧500年來各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掂量12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的一些因素顯然不約而同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國只有重視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善於借鑑別國經驗,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央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央視二臺播出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是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強國歷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它以歷史為主題,通過全球的視野,講述了500年來9個世界性大國興衰歷史變遷。通過電視展現大國引領世界文明的輝煌過程,以及世界大國風雲激蕩的歷史畫卷,整部紀錄片揭示了大國崛起之路上在於改革和發展這一基本規律。讓我在領略了世界經濟史和文明發展史魅力的同時,也讓我對建鄴之崛起有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一、珍惜歷史機遇
觀看《大國崛起》,讓我揪心。在我們讀過的書本中,常說偉大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地大物……,多少年來,我們為此陶醉。看過此片,對照十五世紀以來中國所走過的道路,我們如夢初醒,不無遺憾!說有遺憾,因為在人類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領先世界的輝煌,有過崛起的機遇。早在1405年鄭和的船隊就已經乘風破浪,遠航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比葡萄牙人早了近一個世紀。只是當年的鄭和帶領著大船隊,只是去宣揚我泱泱大國的實力的,宣揚過後,就回來了,啥事都沒幹。而西班牙和葡萄牙這些小國卻是帶領著堅船利炮,掠奪著各地的財富回去把他們的國家建設成「大國」。人類進步的機遇是有限的,誰能抓住,誰就會搶得先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這些彈丸小國之所以稱之為大,正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抓住了機遇。
歷史像一面鏡子照映這我們的今天。時至今日,國家在崛起,地區在發展。如何在南京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快又好發展中使建鄴進入前列,關鍵是抓住新的區域調整這個關鍵機遇期。
二、解放思想
要解放思想,首先我們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種認識,一種客觀事物在我們頭腦中認知的反映,並通過語言、文字、動作表達出來,是一種「思」與「想」的結合。作為一種思想的常態,解放思想最根本的要解決思維方式問題,即從主觀主義、形上學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要使自己的思想認識,隨不斷發展的客觀實際變化而變化,敢於實踐、勇於探索,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要解放思想,我認為一是不能害怕解放。不能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錯誤,怕上級責怪。在工作中有時會有很好的建議、措施,但由於「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說,不敢說。二是不能亂解放。就是不知道什麼叫解放思想,不知道從哪裡著手,更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主要是平時學習不夠,思想不夠敏銳,思路不夠開闊,思考不夠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號,我想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實踐、敢於轉變,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行動統一起來。
腳步達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達到;眼光達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達到。只要我們勤學習、善思考、勇實踐、敢轉變,徹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將所學所思在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升華,我們的建鄴一定能夠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一定會更穩定、更和諧。
三、和諧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30年曆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的成就。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深層次的矛盾也暴露出來。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種種原因,社會成員之間在地位和財富分配等方面趨向兩極,導致社會出現不和諧現象。現在,我國的改革發展已經進入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產業之間以及佔有資源不同的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會拉大,而隨著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種利益關係日益複雜,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而新的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定型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新舊體制、機制的銜接又不及時、不到位,就有可能產生社會無序、行為失範等問題。鑑於此,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這是黨中央克服單純市場機制局限性的一種新觀點,是一種經濟活力與社會和諧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為本」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統一的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旨在改善參差不齊、自相矛盾的發展現狀,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諧,營造一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社會各階層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滿足,各階層間的利益關係能夠不斷得到協調的社會。
新的區域劃分調整後,建鄴新城區的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在新城建設中,必然會牽扯的各個階層的利益,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就會逐漸產生和凸顯出來,不僅影響許多社會成員個人的生存狀況、引發比較激烈的衝突、破壞社會秩序,而且也會阻礙經濟本身的進一步發展。
為此,我們不但要抓經濟建設,各種社會問題也不能忽視。不能只講效率而忽視了公平,這樣只會使社會問題有積壓、增多的趨勢,甚至以犧牲一個階層(群體)的利益去滿足另一個階層(群體)的利益,形成了諸多社會不穩定因素,使社會運行不順暢,社會各階層不和諧。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一是人際關係和諧。不能為了出政績,打著為人民謀利益的旗號,幹著勞民傷財的事;不能爭於求成,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係;不能為了個人的既得利益,用自己的「政治優勢」極力維護少數群體的利益,以便從中得到些「好處」,而不惜放棄群眾利益;遇到群眾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對的事情時,不能總是叫委屈,說群眾素質低,不識大局,更不能稱群眾是「刁民」,把群眾推向黨和政府的對立面。而應該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實施「換位」思考,切實為群眾著想,不斷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二是「當前」和「長遠」和諧。不能只為了當前的、具體的眼前利益忽視以後的發展。比如,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增加GDP,而承接了發達國家排汙嚴重的產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政府和企業都得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汙染了環境,也就是損害了長遠的發展。也不能片面強調長遠利益而不注意關心解決當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對人民的疾苦不聞不問,對嚴重侵害人民利益的腐敗現象和其他醜惡現象視而不見,甚至包庇縱容。
四、善於學習
通過學習,可以開闊視野,發現不足。所以要學習,學習歷史,學習先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別的不說,就從《大國崛起》中的幾個細節我們就可以學到很多:1、哥倫布在遠航探尋新大陸過程中,數月未找到陸地的影子,船員譁變要求返航,哥倫布說再堅持三天,結果在第三天他們發現了美洲大陸。這一細節告訴我們:在勇於創新實踐的同時,還需要必要的堅持,甚至要有容忍失敗、承擔失敗的勇氣與魄力。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充滿了艱險與挑戰,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艱難的時刻,這就需要我們的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還有一種情況,我們即使努力了,可能也不會獲得成功,但是我們為了理想付出了努力,我們不會有愧疚。2、一艘荷蘭商船被困北冰洋,8人死亡,但他們未取船上裝載的一份貨物,脫險後把貨物如數送交客戶,儘管在貨物中有他們急需的食物與藥品,荷蘭人就是靠著這種誠信擴大了市場。這一細節雖然有些極端,但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為人處事要將誠信,要有自己的底線,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同樣,一個政府也要誠信,只要我們政府真正為老百姓的利益著想,老百姓才會擁護政府。通過學習,提高人員素質,增長才能和水平,不斷激發創新精神,探索建鄴發展的新機制、新方法、新路子,建鄴的崛起和騰飛指日可待。
讀書使人明智,五百年來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徵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只要我們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創新理念、不斷學習,實實在在做好每一項工作,建鄴騰飛之路必將穩步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