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這座距今1500多年被譽為)
2023-07-25 18:50:43 1
須彌山石窟坐落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城西北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歷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它是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延續了1500餘年,是中國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
須彌山石窟現存石窟162座,大小造像900餘尊,均分布在連綿2公裡的8座山峰上。須彌山地處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的咽喉要道,是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
是我們西北行設計的最重要的景點之一,來到這裡,我們著實被這裡龐大的石窟群所震撼,這裡無論是佛教人物造像,還是彩繪壁畫和佛教傳說故事,都各自保留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既有浮雕,又有近似於圓雕的高浮雕。說這裡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一點不為過。.
第五窟為唐代開鑿的馬蹄形摩崖窟,窟腳面闊15.4米,進深20米,窟高22米,是須彌山最大的石窟之一。據《重修圓光寺大佛樓記》碑載:明成化前窟室前就有木構窟簷樓閣,現殘留的梁架洞眼就是明證。窟中端坐的大彌勒佛高達20.6米,是須彌山最大的石造像,也是全國石窟中最大的石造像之一。佛頭5米,耳長3米,腳趾依稀可見。
須彌山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群山中,我們沿著山石,雖然有景區修築的步道,但是如同我們二十年前去北京延慶古崖居的攀登路況接近,有些砂礫的路段還是比較滑的,想要接近石窟需要謹慎慢行。見到山巒間,怪石嶙峋的山石上鑿刻出石窟和摩崖造像令我們驚嘆古時工匠用簡陋的工具創作出的壯舉!
相國寺開鑿於北周時期,是一整座山包掏空開鑿而成的覆鬥頂、平面方形中心柱窟,保存有近7米高的石刻大像6尊,如下面的造像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推行滅法政策而終止石窟開鑿,屬於未完成石窟。該區域共有各種洞窟51座,從51窟到102窟,是須彌山中洞窟最為密集的地區。
1920年經歷了8.5級大地震,前半部分坍塌,後半部分被砂石填埋後被整體保存下來。1985年文物部門對81窟進行加固修繕,讓北周石刻得以完美展現於世。因其石窟整體氣勢恢宏、造像精美、雕刻精湛、保存完好,這裡被文物界,學術界譽為「須彌之光」。
第112窟 覆體式塔又稱喇嘛塔 ,開鑿於明代,由石窟正中雕刻一喇嘛石佛塔而得名。元代隨著喇嘛教的興盛,這種藏傳佛教獨特的建築形式從西藏傳入漢族地區,並逐步演化為中國佛教寶塔。
總結一下,須彌山石窟,是我們在國內去過的石窟中,石窟數量多並且比較集中的地方。這裡還有個特色就是須彌山被松樹環抱的奇特景觀。這個景區自然風光和文化資源兼得,對於喜歡古蹟、純自然景觀的朋友非常值得前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