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的來歷(三皇五帝的三皇)
2023-07-25 10:52:37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個話,幾乎婦孺皆知。那麼,「三皇」都是誰呢?
「三皇」說的出現關於「三皇」,能查到最早使用這個說法的古文獻,應該是《周官》,或稍晚一些的《呂氏春秋》。
《周官》,傳為周公所作,記錄周代官制,歸於《周禮》。但其與周初官制並不相符。據說,《周禮》是漢初河間獻王從民間徵集的六國文字書籍。後人,特別是今文學派,認為是西漢劉歆的託偽之作。近年出土文獻證明,此書與《周禮》其他部分一樣,所記錄器物,與戰國以前的名稱一致。所以,認定此書當成書於戰國時期;且描述的,是一種理想狀態的政治制度與官員配置。《春官﹒外史》曰:「掌三皇五帝書」。
書裡沒說「三皇五帝」都是誰。
《呂氏春秋》的《孟春紀》曰——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天地多麼偉大呀,繁育人民而不炫耀都是自己的子孫,成就一切而不據為己有。萬物承受天地的恩惠,得到好處,然而卻不知道這些從何而來。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三皇」是誰呢?書裡也沒說。
《呂氏春秋》,是秦王嬴政的「仲父」、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人寫的。他公元前237年被嬴政免職流放,兩年後自盡。就是說,這部書成書於公元前240年前後。
這兩部書裡,「三皇」說法最早被使用,其他先秦古籍中未見。
最早說到「三皇」具體指誰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其曰——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改,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皆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嬴政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李斯他們說「三皇」是天皇、地皇和泰皇。
這是關於「三皇」具體指誰的最早記載。
先秦的莊子,曾說道一個「泰氏」,很可能與前面說到的「泰皇」是一個人。《莊子﹒內篇﹒應帝王》說——
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於非人。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於非人。
莊子把「泰氏」排於有虞氏之上,應該指的是「泰皇」。
又,《莊子﹒外篇﹒秋水》雲——
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
後人考證說,「泰」即是「太」,亦為「大」。這個「大皇」亦該是「泰氏」或「泰皇」。
《莊子》一書,有託偽的嫌疑,但主要指外篇,內篇一般認為出自莊子或其後學,當形成於戰國中後期——公元前350-前221之間。
稍晚於莊子的屈原,在《九歌》中說到「東皇太一」,並稱其為「上皇」。
現代著名史學家童書業說,之所以叫「東皇太一」,是因為——
東方於五行屬木,四時中屬春,行次皆最先,所謂「帝出于震」,在五行說支配下之宗教,東皇太一焉得不成天神中的最貴者。
屈原的學生宋玉,在《高唐賦》裡說——
有方之士,羨門高羨上成鬱林公樂聚毅,進純犧,禱璇室,醮諸神,禮太一,傳祝已具,言辭已畢。
《文選》對這段話的解釋是,「太一」與「諸神」相對,「太一」為最上最貴之神也。
這恰好佐證了童書業對《九歌》的解釋。
西漢淮南王劉安,與司馬遷同時。他組織編寫的《淮南子》,分別說到了「二皇」和「太皇」。其《繆稱篇》雲——
昔二皇鳳至於庭,三代至乎門,周室至乎澤,德彌粗,所至彌遠;德彌精,所至彌近。
這是說,二皇為三代以前之王。但其具有神性,《原道篇》說——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水流而不止,與萬物終始。風興雲蒸,事無不應,雷聲雨降,並應無窮。
在《精神篇》中,乾脆就把「二皇」稱為「二神」了。
《淮南子》亦說到「泰皇」和「太一」,稱其可以「處大廓之宇,遊無極之野」,顯然也是神仙了。這本書的《地形篇》還說到,泰皇居於崑崙之巔,那裡是眾帝居住之所,泰皇住在最高層。
這就是從戰國中期至公元前100年前後的漢初,「三皇」說的源起。可知此時,「三皇」,還比較含混且不確定的說法。
史學家楊寬認為,天皇地皇泰皇的「三皇」之說,起於太一出陰陽(天地)的宇宙起源神話。
「三皇」說的演變
漢初開始,讖緯之學大盛。這些書中,對「三皇」的解釋首次發生了演變。
第一個改變,是把天皇地皇泰皇中的「泰皇」,改為了「人皇」。最著名的,是無名氏所撰的《春秋緯命歷序》。
這本書說,自開天闢地到春秋魯哀公獲麟,經歷了二百二十七萬六千年,分為十紀,有過天皇十二兄弟,地皇十一兄弟,人皇九兄弟。其雲——
人皇出焉,駕六羽,乘雲谷口,兄弟九人,相似類別,分治九州。人皇治中輔,號曰握元。共治四萬一千六百歲。
此書在武帝之後成書,書中「人皇九首」,即九個兄弟的說法,應來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九皇」之說。
顧頡剛、楊向奎等認為,「人皇」代替「泰皇」,是在西漢後期劉歆修正戰國鄒衍的「五德終始說」為「天地人三統說」基礎上形成的。「五德終始」,是講帝王朝代,按土、木、金、火、水往復循環命定取代的;「三統」,則認為帝王是「天人感應」、天人相副。
這一次改變,為後來的更重要的演變奠定了基礎。
其後的演變,從漢代開始,主要是 「三皇」變成了「五帝」之前的古帝。概括起來,有以下五種說法,先說前四種——
第一,伏羲、神農、燧人。見:《尚書大傳》;《白虎通德論》;《風俗通義》引《禮緯﹒含文嘉》禮緯;《曲禮正義》引《甄耀度》;《譙周古史考》等。
第二,伏羲、神農、祝融。見:《白虎通德論》;《風俗通義》引《禮號諡記》;《樂記正義》引《孝經緯﹒鉤命決》等。
第三,伏羲、女媧、神農。見:《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鬥樞》;《曲禮正義》引《運鬥樞》;《文選﹒東都賦﹒注》引《春秋緯﹒元命苞》;《呂氏春秋﹒用眾篇、孝行篇﹒注》;《水經﹒渭水﹒注》等。
第四,伏羲、神農、共工。見:《劉恕通鑑﹒外紀》引或說。
以上四種觀點中,均對伏羲、神農屬於「三皇」沒有異議。這是因為《易﹒繫辭傳》雲——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作。
《戰國策﹒趙策》亦云——
宓犧、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伏羲和神農屬於「三皇」,是有先秦典籍依據的。
把燧人列入,依據的則是莊子和荀子。
莊子《繕性篇》說——
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消淳散樸。
其《至樂篇》又說——
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
荀子《正論篇》說——
何世而無嵬,何時而無瑣,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
按莊子和荀子的說法,燧人在黃帝之前,因而被一些漢儒列入「三皇」。
把祝融列入「三皇」,大概是依據《書﹒呂刑》,其曰——
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後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鰥寡無蓋。
後人考證說,「黎」即「犂」,指祝融。他是絕地天通、分人神之界的人,自然可以進入「三皇」之列。
另外,《山海經》中亦說到祝融。《山海經》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莊子﹒胠篋篇》裡,也把祝融氏和伏羲氏、神農氏並提。
把女媧列入「三皇」,主要依據的是《楚辭》、《山海經》和《淮南子》。一是她與伏羲大約是兄妹關係;二是她在傳說中摶土造人,以其資格,可以列入「三皇」。
共工列入「三皇」,一是《左傳》中,把其與炎帝、太皞並列;二是《世經》堅持說伏羲、神農、共工是「三皇」。後人說,《世經》是西漢劉歆偽造之書。
除以上四種說法之外,還有一種說法,稱「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因一般都贊成黃帝為「五帝之首」,這個說法,當時影響力不大,但在漢代以後,反而成為定製式認識。「三皇」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唐代在京師立廟祭祀;元代成宗元貞元年,詔令各州縣均須立廟通祀此「三皇」。
道教對於「三皇」的修改。
東漢末年開始,道教發展迅速。其在自己的宗教理論和諸神架構方面,也逐漸完善。其中之一,就是構建了自己的「三皇」體系。
道教經典中的「三皇」,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組。初期的「三皇」,還具人形。中期「三皇」,則變為人面蛇身或龍身,有一種說法,中地皇為有巢氏,中人皇為燧人氏。後期「三皇」, 「天皇」為人首蛇身,即為即伏羲;「地皇」亦為人首蛇身,即女媧;「人皇」為牛首人身,即神農。漢代石刻畫像和帛畫即多此形象。
司馬遷寫《史記》,從黃帝開篇。他在五帝本紀的最後說,主要是年代太久遠了,材料也非常欠缺,因此他反覆考證,還親自去田野考古,選擇了最可信的材料(雅言),才把五帝本紀作為全書的開篇。
換句話說,司馬遷認為,黃帝之前的人和事,史料不足,多為傳說,所以不作為歷史來看待為好。
關於「三皇」,《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看法是——
中國傳說時代的古史系統。是隨著古代文明和文化的發展,經過戰國秦漢數次對古史傳說的綜合整理而逐步形成。
雖然有些並非實有其人,凝聚在每個名號中的事跡,也是出於後人的整理,然而以伏羲、神農、燧人等為代表的生存技術的進步,如從靠採集、捕捉小動物為生到能夠獵取大獸、發明原始農業,從生食到學會用火乃至人工取火等,確在中華大地發生過;……這一古史系統儘管是後人總結歸納的,卻包含了真實歷史的影子。
這個判斷,比較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