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三元及第(阮元十二月十一日)
2023-07-25 19:38:40 3
阮元三元及第?阮 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清代揚州儀徵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狀元,嘉慶、道光間名臣,歷任浙江巡撫、兵部侍郎、漕運總督,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兼署都察院御史、太傅卒諡「文達」一代大學者、文學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被尊為一代文宗主編《經籍纂詁》,校刊《十三經註疏》,匯刻《學海堂經解》,著有《疇人傳》、《淮海英靈集》、《廣陵詩事》、《揅經堂集》,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阮元三元及第?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阮元三元及第
阮 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清代揚州儀徵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狀元,嘉慶、道光間名臣,歷任浙江巡撫、兵部侍郎、漕運總督,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兼署都察院御史、太傅。卒諡「文達」。一代大學者、文學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被尊為一代文宗。主編《經籍纂詁》,校刊《十三經註疏》,匯刻《學海堂經解》,著有《疇人傳》、《淮海英靈集》、《廣陵詩事》、《揅經堂集》。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雲臺山東海營,次日閱兵(三首)其一
清 阮元
雲臺山下結軍轅,弓矢鋤犁共一屯。
田已成桑原是海,營惟種柳半成村。
潮頭沙影猶清淺,月底巒光更渾淪。
認作家山安穩住,今宵有夢到三元。
【按語】此詩選自《揅經室四集》詩卷九。
【注釋】
營惟種柳:漢周亞夫駐軍細柳營,後常把軍營叫做柳營。
渾淪:渾然一片。
家山:山名與餘字合(原詩注)。
三元:峰頂為三元宮。
【賞析】
這組詩是詩人於嘉慶壬申(1812)冬以兵部侍郎、漕運總督身份視察海州南城閱兵時所寫,詩中情景交融,不乏婉約、歡愉文情。
詩人的號為芸臺,恰與雲臺山名相合,「認作家山」,巡視至此,在情感上便親近了幾分。故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壯士的豪情轉化為濃濃的鄉情、家園的溫馨了。無哀怨無傷感,字裡行間既沒有表達徵人的愁思,甚至沒有描寫沙場的壯烈。但卻讓人感受到號角、馬嘶之聲,這種境中取影之寫法,讓人叫絕。「弓矢鋤犁」折射兵營即家、家即兵營的現實狀況和將士的拳拳之心。而「沙影、巒光」則把月下的山光水色勾勒了出來,而後的一個「夢」字更是突現了詩人對雲臺山的讚美之情。
雲臺山下駐紮著軍營,兼行守備與軍墾,滄海已成桑田,軍營已成半個鄉村。月下潮頭沙影尚清晰,而山色已渾然一片。認作雲臺山為家山,相信今夜一定會睡得安穩,夢到雲臺山上的三元宮。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雲臺山東海營,次日閱兵(三首)其二
清 阮元
石臺高處起朝暾,殘雪平分嶺脊痕。
陣合呼槍連谷響,射回卷旗帶煙翻。
休因鯨戮成京觀,遂遣鷹遊弛海門。
為語朐東諸部曲,水仙容易有孫恩。
【按語】此詩選自《揅經室四集》詩卷九。
【注釋】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成高冢。
鷹遊:鷹遊山,即現在東西連島。詩中暗含鷹遊山有京觀狀,但作用不是炫耀戰功,而是與當年雲臺山形成海防備戰的犄角。
孫恩:東晉起義軍首領,孫恩海上反亂被稱為「中原海寇之始」,後人常稱海盜為孫恩。
【賞析】
這首七律奇句豪氣,風發泉湧。
如果說上一首格調近乎婉約,那麼這首就是變換角度,著重描寫軍中健兒慷慨激昂、報效國家的豪邁之情。「陣合呼槍」、"射回卷旗」生動刻畫人物的精神面貌,頸聯則用借代手法隱喻海防戰備的戰術高超,此詩當與高適的「明月羌笛戌樓間」相媲美。「成京觀」、「馳海門」又進一步遙想古今,抒發壯心激烈的情懷,用語可謂大氣磅礴,筆勢不由令人讚嘆。
石臺頂上有了朝陽的光輝,殘雪成了群峰之間嶺脊分開的痕跡。呼槍合陣聲響徹山谷,射擊結束回來時掀動煙塵翻滾。不要因炫耀武功而堆出敵屍高冢,於是把鷹遊山安置在入海口,形成雲臺山的前哨。要說東海軍防的根由,不是水裡仙怪,而是那些海盜。
十二月十一日,夜宿海州雲臺山東海營,次日閱兵(三首)其三
清 阮元
決河曾向鬱州奔,碧海渾波共吐吞。
東去淮沂頻奪路,西來蒙羽尚連根。
誰分賈讓三條策,得溯張騫萬裡源。
若與黃流較原委,此山遠欲抵崑崙。
【按語】此詩選自《揅經室四集》詩卷九。
【注釋】
東海營:駐於鳳凰城即今南城。
決河:黃河決堤。見《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卷十二載。
淮沂:淮河、沂河。
蒙羽:蒙山(今山東蒙陰縣境)、羽山(今東海縣境)。
賈讓:漢哀帝建平年間,因黃河成災,詔求能浚川疏河者,賈讓提出治河上、中、下三策,得名於世。
張騫:漢武帝建元年間為郞,後通西域。
原委:即源委,事物的本末,見《禮記·學記》「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
【賞析】
這首七律,筆墨飽滿,情極恢弘,語極豪縱,極具氣勢和力量。
詩中開篇便點出黃河決堤直奔雲臺山,把雲臺山的地理形勢、位置渲染出來。頷、頸聯詩人以黃河水患成災,提到賈讓三策,表明詩人關切治河大計以及消除水患的責任擔當,尾聯將雲臺山與崑崙山以黃河一線相連,巧妙地讚美了雲臺山。
曾經黃河決堤,大水直衝雲臺山,海水碧、黃水渾,碧渾相互隱顯。歷史上黃河經常奪路淮河、沂河,蒙山、羽山都遭遇衝刷,是誰讓賈讓產生治黃三策?那要追溯到張騫開通西域所帶來的啟示這一根源。如果要追溯黃河的本和末,那便是崑崙山和雲臺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