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教你離開萬人迷(心理心視角壁咚)
2023-07-25 20:01:15 2
看影視劇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影視劇中男女主「壁咚」對方時,對方總是會有緊張的表現,事後回味時總是以為自己在那時愛上了對方。
編劇告訴我們這叫作愛情,或許我們會覺得編劇神經有問題,事實上對於這種狗血劇情設定,可以用心理學進行解釋。
其實影視劇中的狗血劇情都可以用「吊橋效應」進行解釋。
吊橋效應是什麼?心理學家亞瑟·阿倫(Arthur Aron )通過一系列實驗後,藉助吊橋提出吊橋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麼他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錯覺,一種錯覺遷移。處於危險中的人將因危險環境或情境所導致的身體生理性緊張錯認為是心動的感覺。
壁咚時的心動是一種錯覺遷移根據這一效應,我們可以對文章開頭提出的那些狗血設定或生活中的心動體驗進行合理的解釋。
為什麼影視中男女主在「壁咚」時, 對方會有心動的感覺?
「壁咚」通常發生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人們將這種狹小空間所導致的生理性緊張感錯認為是一種心動。
要了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緊張感從而被錯認為是心動的錯覺,我們還需要了解人際交往距離。
人際交往距離在日常生活中, 人們需要適當的距離。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根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分別為: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親密距離。
公眾距離是最遠的距離,約3.7~7.6米,一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眾、彼此極為陌生的交談及非正式的場合。
社交距離,約120~370cm,就是隔一張桌子的距離。一般多出現在工作場合的交談,與不太熟悉的人交流時也會是這種距離。比較近的社交距離約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才有這種距離。
個人距離,約為45cm~120cm,伸手便能碰到對方,大多出現在雖然認識,但是沒有特別好的關係中。在非正式的個人交談時最常保持這個距離。和人談話時,一般保持在50cm以外為宜,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46~76cm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時才會出現的距離。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自己的侵犯,會引起自身的生理反應,腎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心跳加快,變得緊張。
親密距離,小於46cm的即為親密距離,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範圍約15釐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
為什麼「壁咚」產生緊張感,這來源於進化心理學的觀點,我們知道野生動物有辦法標示自己的領地,即使是我們身邊的寵物狗,也會通過尿液標註自己的領地,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其實也繼承了這個意識。
人際交往距離就是根據這個進行的劃分,個人距離和親密距離就是人類的領地,領地受侵犯,人就會緊張。
當「壁咚」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已經處於個人距離,受壁咚者已經感覺自己受到侵犯,身體開始變得緊張,心跳和血液流速變快,開始僵硬,隨著距離越來越近,進入親密距離後,這種受侵犯感更加強烈,身體反應更加劇烈和明顯。
由於空間狹小自己無法逃脫,此時因這種個人距離受侵犯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和緊張感,就會被個人錯誤地認為是自己對對方產生了好感。也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
生活中的「吊橋效應」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夜晚的表白成功率更高一些或者接受表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一些刺激性或者劇烈的活動後我們對於異性的好感度會急劇上升;當你在健身房一陣揮汗如雨後,抬頭看到的異性會有一種心動的感覺。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因環境而產生了生理反應後,大腦錯誤地將其歸為了心動,歸為了愛情。
當然,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吊橋效應製造感情升華的機會,提升我們的表白成功率,提升我們在愛人心中的好感度。
如何升華感情,關注我,後期繼續分享。
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東風,關注我,分享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