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觀後感400字
2023-07-25 19:09:29
1.狼圖騰觀後感400字
圖騰(totem)是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標誌和象徵,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生產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對自然的無知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狼圖騰代表的是天……『騰格里』,草原人在死後會把屍體運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死後才能到騰格里享福,才能回到騰格里的懷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這種方式下葬的,這是他們對騰格里·對天的崇拜。現在這種傳統在內蒙和蒙古已很少見了。書中的畢格利老人是額侖草原最後一個由草原天葬而魂歸騰格里的蒙古族老人。
對於這本厚書,兩個月來,利用茶餘飯後及睡前的有限時間來看,當看到陳陣第一次單槍匹馬面對狼群時的險境,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入迷,心隨著狼群的出沒而緊張,跟隨著草原人一起防狼,打狼,抓狼崽,從最初的害怕,緊張逐漸轉化為對狼的尊敬與崇拜,草原狼是那麼的狡黠和智慧,真是猶如精靈一般,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頑強不屈的性格;有著無與倫比的團隊精神和家族責任感。可是就是這樣一群可敬可嘆不可馴化的群體,最終也沒能逃人類的魔掌。在書的最後,狼群沒有了,原始草原也沒有了……,給我留下無限感傷……
另,整本書中,有大篇幅是對小狼的描寫:從小狼的如何被從狼窩中掏出,陳陣如何頂住內外部的壓力精心餵養小狼,最後小狼又如何魂歸騰格里,都有詳盡的描述。小狼死了,書也接近了尾聲。而就養狼這件事,在精神上,特別是對阿爸畢利格老人的打擊是相當大的,試想一位十分尊崇狼圖騰的遊牧民族的優秀代表,如何面對自己教出來的徒弟,用自己教導的方法掏了一窩狼崽,還要養著其中一條,要讓他情何以堪,如何面對呢。這一點也是陳陣內心非常矛盾之處。而畢利格老人又是幸運的,他在草原狼幾盡滅絕時,遇到了這位也崇拜狼圖騰的漢人徒弟、兒子,成了忘年交,他痴心的要了解狼,探尋其中的奧秘,最終能讓狼——特別是草原狼,從老一輩遊牧民的思想層面轉換為文字,讓更多的人得以了解,更全面的認識狼。如果不是這樣,這個中國古代文明的圖騰崇拜和自然進化的發動機,就會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質一樣,永遠遠離我們,永遠無法探之了……
2.電影狼圖騰觀後感
《狼圖騰》——一聽名字就是本關於狼的書,或許帶有那麼幾分嗜血,恐怖。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跟很多人有著同樣的想法,對狼的感覺就是無比嗜血、貪婪、狡猾、兇殘,讓人反感、厭惡、畏懼。縱觀歷史,從來沒有人稱讚過狼,可是與狼有關的貶義的詞語卻有很多:狼心狗肺,白眼狼,狼狽為奸、狼子野心等等。然而《狼圖騰》能夠顛覆每一個有良心的國人原有的對狼的觀念。
這是一本優秀的小說,描述了幾個之情眼裡的關於大草原上騰格爾地區的人民群眾的生活。隨著他的描述,我仿佛也身在大草原,感覺草原的廣闊,人民群眾的熱情好客,他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更多的是他們的對與長生天的虔誠的信仰,以及人與狼之間的那種微妙關係,那種生在草原,死後軀體還於草原的高尚的情懷。一種對死的無所畏懼,和對死後的那種從容處之,以天葬之。
看了《狼圖騰》感慨頗多最大兩點:一是對書上的蒙古人對草原的熱愛深深地感動了我,我們真應該像蒙古人保護草原一樣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了;二是我們真應該像蒙古人一樣節約,我想到了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我們可以作為主宰者,可以任意浪費,看看德國日本人都像裡面的蒙古人,我們就像裡面的黃羊。歷史證明一個民族要想復興和富強,你必須發展生產力,但是絕不能「唯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振興民族的基礎,但還不是基礎的基礎。必須把培育強悍進取的民族性格和發展生產力同時並舉,這才是具備民族騰飛的兩個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