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正道是滄桑影視劇人物分析(訪人間正道是滄桑主演張志堅)
2023-07-10 09:40:47 1
對於扮演董建昌的演員張志堅來說,參演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像是打了一場仗。話劇版首演距離同名電視劇的播出隔了13年,再次活在董建昌的身體裡,他的心一直懸著,五場演完,才自如了些。昨晚是另一組演員上演,張志堅終於有時間和記者在東藝的休息室聊聊天。
聽張志堅說話是一種享受。66歲的他健身多年,自帶強大氣場,落座後不疾不徐地開始一種自白式地談話,談他對戲的理解,更談他對藝術的堅持。這些年,他戲路變了,陣地變了,但堅持不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一個老派演員的自我修養。
圖說:張志堅官方圖
對戲要求高
50集的電視劇,最終變成四小時的話劇,節奏快是意料之內的。為了給其他角色留足空間,張志堅主動刪去了七八頁紙的臺詞。但他的上半場還是馬不停蹄,最短的搶裝時間只有幾十秒。6月29日,首演前一天,他完整地在臺上演了兩遍,只睡了五個小時。但很快,他就適應了這樣的節奏。每次演出結束,大家都興奮得睡不著,他的房間總是聚滿了劇組的人,大家熱烈地討論當天演出的精彩與失誤之處。
拍電視劇時,張志堅打心眼裡鄙視不用功的演員:「我不允許有人拿著劇本和我對戲,我可以背到夜裡兩三點,你們憑什麼到現場背?」這次和南京話劇團合作,他對這群後生豎起了大拇指。為了在20多天裡保質保量排出這部戲,劇團在幾位主演進組前,已經搭好了架子,演員們每天至少排演七八個小時,「這是一個能打硬仗的團隊」。
圖說:張志堅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 官方圖
硬漢淚點低
4號晚演出完,張志堅看到劇場裡有很多外地觀眾來看戲,眼窩有點熱。深夜回去的路上,他跟太太感慨,年紀大了,不太能禁得住太多的感動。13年前演電視劇版的感覺又回來了。50集的電視劇,他戲份並不多,只有60場,最後還刪了一場,但他跟完了全程,四個月零九天,他清楚地記得這段日子。
當年在劇組,一場精彩的對手戲能引來全組人站在箱子上、凳子上圍觀,大家會情不自禁地鼓掌。現在拍戲早已沒有了那時的氛圍,張志堅很懷念。電視劇成了快餐,反而是舞臺觀眾給予了他最即時的反饋。其實,張志堅是話劇演員出身,涉足影視後,20多年裡也只排過一部話劇《人民的名義》。多少次,他夢回舞臺。所以,這次《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邀約,對他具有特別的誘惑力。
圖說:張志堅在話劇《人民的名義》中 網絡圖
對董建昌這個人物的鐘愛,也是獨一份。有很長一段時間,張志堅不敢聽電視劇版的主題曲,小提琴的聲音一出來,他就會情不自禁地流淚。他也不敢回想電視劇的場景,董建昌已經住進了他的心裡,「我為這部戲生過、活過,每個角色都在這個戲裡跟我一起生活過,那麼長的歷史畫卷,至今都很感動。」
可愛的劇迷,為董建昌寫了長篇的劇評,讓張志堅二度發現這個人物的可愛。很多人對他說,張老師,你演到老我們就看到老。演出完回去的路上,張志堅對自己說:「這麼多觀眾喜歡你,他們不是看你為了掙錢選的角色,你真應該在今後的選擇上要對得起他們。」
圖說:張志堅在《人間正道是滄桑》中 官方圖
基因是軍人
年輕時,張志堅常演文人書生,這些年,張志堅的螢屏形象大多是軍人、硬漢,他偏愛歷史正劇和有質感的年代戲。而他演的反派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總能在一抹灰色裡找到亮色,亮色,即人性,這是他挑選劇本的標準。有人說,董建昌若不是張志堅演繹,對他來說就只是個名字,因為張志堅,董建昌才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其實每個角色都是有遺憾的,抓到並且彌補上這些遺憾,是一個演員的功力。」這般,才能把反派演得可愛、可嘆。
有人誤以為張志堅是部隊文工團出身,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源於父親張良帶給他的影響。張良早年是新四軍抗大蘇北第八分校的學員,後來在新四軍軍部文工團工作。這次在南京排《人間正道是滄桑》,張志堅剛好有機會回家陪老爺子過了百歲生日。看到父親獲得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他想起了小時候,一拉開父親的抽屜,影集裡都是父親的戎裝。父親的戰友來家裡聚會,聊的都是戰爭年代的點點滴滴。張志堅說:「我長大了才體會到什麼叫耳濡目染,軍人的基因在我的血液裡運轉,慢慢把我塑造成軍人的形象。」(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