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舊稱的由來(長春名字的由來)
2023-08-02 21:12:23
長春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近代東北亞地緣政治軍事的核心之一,是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有「東方底特律」、「東方好萊塢」之稱,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享有「北國春城」的美譽。
有關長春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古籍中記錄很少,這也與東北另外兩個省會城市瀋陽和哈爾濱的情況相似。由於古代東北長期是各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他們的文字誕生都比較晚,所以,難免不出現「語焉不詳」的情況。另外,長春比較吉林、瀋陽比較遼陽、哈爾濱比較齊齊哈爾,城市出現都晚於後者,瀋陽成為地區中心城市是後金時代,長春成為地區中心城市是清朝的事,而哈爾濱成為地區中心城市則是上世紀初。
那麼,問題來了,長春地處東北,冬季漫長,天寒地凍,為什麼叫長春呢?
先不說為什麼,我倒是很喜歡這個名字,春意盎然,綠草如茵,你說,誰不喜歡?這倒讓我想起一個故事,20年前,我在東北的一個邊陲小城工作,生產現場的設備要噴油漆,我徵求一位領導的意見,他張口就說噴綠色,他的理由是這裡一到冬天到處是白雪皚皚,人們很難看到綠色。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發生在曹操身上的一個典故—望梅止渴。我想,在東北有一個叫「長春」的城市,聽起來就有「望梅止渴」的功效,你說呢?
話越扯越遠,下面,書歸正傳,說說「長春「名字由來最靠譜的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茶啊衝」是長春上古時的名字,大家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是有詳細介紹的。
「茶啊衝」是古老的肅慎族先祖祭天時的祈福之語,「茶啊衝」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茶啊衝」在肅慎族的語言當中,代表著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第二種說法:「長春」的名字來自於遼代「長春州」的地名,這就要詳細說一說了。
1939年(遼重熙八年)設置長春州,位於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八郎鄉北,當地人稱「塔虎城",「塔虎」 ,蒙語「 胖頭魚」 之意,因其周圍湖泡盛產胖頭魚而得名,著名的「查幹湖「就在其附近。
塔虎城地處嫩江、第二松花江交匯處西側,地勢險要,遼金時是兵家必爭之地。遼代皇帝每年春季都會來到這裡「巡幸」遊玩,在月亮泡、查幹湖、洮兒河、嫩江、松花江釣魚划船,在溼地裡捕捉天鵝、鴻雁、丹頂鶴,此等盛事為「春捺缽」。
遼國的皇帝「春捺缽」時,都是攜帶群臣、宮妃,從上京府出發,一路人馬,浩浩蕩蕩,大約要行進60多天,才能來到塔虎城。在達魯古河或鴨子間鑿冰捕魚,當捕獲第一條魚後,即設「頭魚宴」以祝賀,由皇帝親自放出的鷹捕獲到第一隻天鵝時,又要舉行「頭鵝宴」。
「春捺缽」期間,遼帝會在此接見北宋、高麗等國使者,《夢溪筆談》、《遼史》均有記載。歷史上也正是遼祚帝在「頭魚宴」上,讓阿骨打對他懷恨在心,才有了日後阿骨打滅遼國的事情發生。
遼代首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但是,遼代政治中心卻不在首都,而在「捺缽」,「捺缽」是遼代的行政中心。契丹人為遊牧民族,轉徙不定,車馬為家,每年要「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皇帝在遊獵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於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遼太宗時,取燕雲十六州後,國土包括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為保持契丹族的騎射善戰傳統,仍然過著「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生活,即春捺缽、夏捺缽、秋捺缽、冬捺缽,而「春捺缽」最令人期待了,所以,就有了「長春州」的設置。當然,契丹人也一定聽說過女真人的祖先把這片土地叫「長春(茶啊衝)」,為了籠絡女真人,也就送個順水人情。
第三種說法:「長春」的名字來自於一個叫「長春堡」小村子的名稱。早在嘉慶元年,即公元1796年,甘、谷、李、戴四戶人家來此開荒種地,安家落戶,形成村落,人們希望這裡四季常青,五穀豐登,故取名為長春堡屯。
1931年出版,呂式斌《今縣釋名》,對長春名字的起源解釋為:「長春」遼置長春縣,本混同江地,今縣地名寬城子,有長春堡,嘉慶五年,置長春廳。」
1800年7月8日(清嘉慶五年五月十七日),清廷在郭爾羅斯前旗轄區置長春廳,隸屬於吉林將軍管轄,長春廳是清代開國以來在蒙地上設立的第一個地方政權。
關於長春廳衙署的地理位置,在《長春縣誌》中載:「長春廳之設非在長春堡,乃在堡東隔伊通河十裡地方築土城設治,因謂之為新立城。」 1912年3月長春府改為長春縣,府衙署改名長春縣公署。
《今縣釋名》和《長春縣誌》說法不一致,但相互之間僅差了十裡,所以,因長春堡村名而起長春廳也說得過去。
此外,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一定知道遼金時期的長春州,因為,那時的長春州就是當時的郭爾羅斯前旗,所以,他們也更願意把這裡叫長春廳,以示這裡屬於他們的領地。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長春廳因為是在蒙地上「借地設治」,所以,稱為「廳」,印信為「關防」,長官為「通判」,以示與正規地方「縣」「州」「府」「道」的區別。為此,禮部鑄發「吉林長春廳理事通判之關防」,首任通判是蒙古鑲藍旗人六雅圖,正六品。
長春廳只管民人事務,「彈壓地方,管理詞訟,承辦命盜案件」,地租由蒙旗收取,境內蒙古事務歸郭爾羅斯前旗札薩克管理,八旗事務歸吉林將軍轄理。到了1888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1912年3月長春府改為長春縣,所以,《長春縣誌》應該是民國時寫成的。
總之,從遼代開始就把今天長春到白城一帶稱為長春州,而長春這個名字又如此讓人喜歡,所以,把當年一個初具規模的,當地人習慣叫寬城子的社區,正式命名為長春,也就順理成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