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都是每年的4月5日(清明佳節倍思親)
2023-08-02 21:27:47 2
又是一年清明節,手捧一盞心燈,默默為親人點燃,寄託內心沉重的思念,遠在天堂的親人,你們還好嗎?你可知道,我有多想你!……
又是一年春草綠 梨花風起正清明。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既是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五個節氣。在中國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古語。
清明懷故人,萬言寄相思。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尋根祭祖,懷念先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後,各地群眾多在清明節前後前往革命烈士陵園掃墓,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之情。
清明節習俗:
1.祭祖掃墓。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人們帶上供品來到墓地,焚化紙錢,為墳墓添一些新土即圓墳,然後磕頭祭拜。
2.踏青、放風箏、蕩鞦韆、蹴鞠[cù jū]。踏青也稱作春遊,清明時節,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正是戶外郊遊踏青、放風箏、蕩鞦韆、蹴鞠、踢毽子,鍛鍊身體的大好時光。
3.折柳贈別。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有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
4.拔河。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流傳到民間。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5.吃發糕、吃青團。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高」,用來寄託「發財」、「高升」的美好願望。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將一種清明節前後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裡,然後做成糰子,因為做出的糰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
6.吃雜魚。在蘇北,有清明前後吃雜魚的習慣,這裡靠近黃海的海州灣,每年清明和中秋是春秋兩季魚蝦最為肥美的季節,近海的皮皮蝦(蝦婆)、踏板魚、小黃魚、八爪魚、羊毛蝦、狗腿魚、鯧魚、生蠔、扇貝、紫菜、海帶、黃鯽魚等,大量上市,新鮮味美。
清明前後刮鬼風。清明節前後,氣溫變化大,時熱時冷,風時刮時停,以東南風、南風為主,還會有類似打轉的「龍捲風」,被人們成為「清明前後刮鬼風」。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除了中國,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