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視產品出口(日本影視周邊產品細分到極致)
2023-08-02 17:12:45 1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潘小多】所謂影視周邊產品,是指根據影視劇中的角色人物、場景、道具等開發的產品,包括形象授權、服飾、玩具、音像製品、遊戲、圖書甚至主題公園等。通過周邊衍生產品的銷售和授權,可以大大拓展票房以外的盈利空間。在這方面,鄰國日本起步較早。
其實,影視周邊和明星周邊有時會重合,想完全釐清界限不太容易。而且並不是所有影視作品都適合生成衍生品。通常,科幻類、動漫類的作品比較容易開發周邊產品,例如《復仇者聯盟》《哥斯拉》等。這在日本尤其明顯,因為很多影視作品本身就是遊戲或漫畫的衍生產品,比如IP「精靈寶可夢」,還有常年位居形象類日本人氣IP前列的「機器貓」,以及這兩年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鬼滅之刃》的衍生品。
在日本,影視周邊產品並不直接計入影視收入,而且很多影視衍生產品會被計入動漫衍生產品之中,因此很難找到確切的銷售額。但考慮到日本內容視頻市場規模在2020年已達1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600億元),這是一個相當廣闊的市場。
日本的影視周邊產品有幾個顯著特點。首先是產品細分到極致。以《鬼滅之刃》為例,人們出門可以配齊同系列的鞋子、帽子、書包、水壺、錢包,還能點綴耳環、手鍊、戒指;回家可以看見貼的海報、擺的手辦、掛的門帘、用的文具;吃飯可以鋪同系列桌墊,用同系列餐具,睡覺的時候也能蓋同系列毯子;甚至還可以穿著同款的服裝出去看煙火,路上再去便利店買一份印著人物造型的紙杯蛋糕,配一杯專屬咖啡。
其次就是消費人群細分,不僅對應不同性別,還對應不同年齡層。在日本,年輕女性是購買主力。有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女性為「玩具·周邊產品」貢獻了40%左右的購買力。女性消費者的特點是忠實於一個人物形象,且有持久的熱情。一檔電視節目就曾採訪過一些年輕女性,她們熱衷於收集某一個影視形象的所有周邊衍生品,甚至有人連婚禮主賓席都安排真人大小的布偶坐在「C位」。除此之外,日本影視周邊市場形成時間較長,很多產品都不是曇花一現。同時,因為重視版權,所以可以得到質量和數量的保證,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市場可以持續發展,是因為消費者一直在持續投入。日本影視周邊產品的消費者和手辦消費人群的心理存在很多共同之處。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會將這種行為視為「消費」,而是「共同體驗」的延伸。這些產品也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記錄個人體驗」的載體,記錄著某天和某個人一起產生的某種「感動」。消費者將個人空間打造成影視作品的風格,在某種意義上是讓自己也加入了創作者行列。特別是藉助社交媒體的力量,出現了一些從單純的消費者變身「粉絲」,再到「意見領袖」,最終影響新的周邊產品開發的例子。
不得不說,日本影視周邊產品的消費群體很大地影響了開發的走向。而且,通過對這些產品的收集和交換,人們還可以實現展示的需求,並建立一個不同的人際圈,藉助衍生產品走出生活的日常,找到更多的情感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