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最後結果(一詞的由來你真的知道嗎)
2023-08-02 18:05:11 1
「替罪羊」一詞在近現代作品當中很常見,通常用來指代「替人受過者」。而這一使用方法也確實源於西方。
《聖經舊約》當中記載,耶和華為了試驗亞伯拉罕,考驗他的忠誠和信心,讓他把自己獨生的兒子獻為燔祭。亞伯拉罕選擇順服,在舉刀之時,天使顯現,及時勸阻:「你不可害這童子,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並告訴他,耶和華已經預備了獻祭的羔羊。亞伯拉罕便用林中的公羊代替他的兒子獻為燔祭。
《聖經新約》則記載,耶穌為了救贖世人的罪惡,把自己作為「贖罪的羔羊」,甘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以此救拔全人類與父神和好。也因此,基督徒常把耶穌比作羔羊。
其實,在我國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替罪羊」的記載。該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晦澀,不做贅述。演義過來就是:
孟子:「我聽說大王坐在大殿之上,看到有人牽了頭牛經過。您便詢問這是要作甚。那人回答說:『要用這牛的血塗在鐘上祭祀。』您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戰慄,無罪受死的樣子。』那人道:『那咱廢除祭鍾了嗎?』您說:『那怎麼能廢除!用羊來代替吧!』不知道有無此事?」
齊宣王:「有啊!」
孟子:「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於天下。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其實我知道您是對牛於心不忍。」
齊宣王:「是的撒,老百姓真的誤會我了,我能吝嗇一頭牛嗎?只因我心腸軟,不想牛無過而死,才用羊替它。」
孟子:「您別對百姓覺得您吝嗇感到奇怪。您以小換大,老闆姓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怎麼知道您咋想的。可您痛惜牛無過而死,那羊又做錯了什麼?」
齊宣王:「這。。。。。。我也不知道啊!反正我不是因為吝嗇救牛。」
孟子:「我知道您因為仁愛所以惜牛,可您只看到了牛沒看到羊。這真正有德的君子是不進廚房的。」
自此,「以牛易羊」這個成語誕生了。如果說西方的「替罪羊」是為了救人,那齊宣王找的這隻「替罪羊」則揭露了整個封建時代統治者的局限和「虛偽」。為啥這個虛偽要打引號,因為我是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人。
牛大羊小,兩者代表的是不同的階級。封建統治者長居深宮,他只能看到高級階層的人,低階層的百姓雖常掛嘴邊,其實往往一無所知。或許齊宣王真的有「仁愛」,但他的仁愛只能放在貴族階級的身上,而處於低階的廣大「羊群」,只是無關緊要的替罪工具罷了。倘若齊宣王表現得真愛百姓,那他或許是真的虛偽了。也難怪他不懂為何百姓覺得他吝嗇,而百姓也無法理解齊宣王的「仁愛」,兩個世界的人,內心無法相通。可這層桎梏,花了幾千年才打碎。
不論我們用「替罪羊」這一詞是因為學習了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絕大多數情況下,「替罪羊」的出現都是不折不扣的人為悲劇。
新的時代,仁愛不應再有局限,窮富賤貴更不能成為這個時代的隔閡。以愛除罪,又何須「替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