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2023-08-02 23:18:58 1
篇一:《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裡的姑娘不應屬於戰爭。不愛喝酒,不愛裙子,僅此緣由,她們按照軍部的安排,踏上了這片「療養勝地」。這群姑娘真愛拿人開心,尤其作弄「老氣橫秋」的「老頭兒」——瓦斯科夫。而準尉瓦斯科夫「時時刻刻覺得這群調皮的丫頭是在自己的家做客」,「只要搭理她們就嘻嘻哈哈的沒完沒了……」如此的幸福,如此的快樂,短暫得讓人心疼,就在奧夏寧娜¤麗達在一次偷偷探親回來的路上,發現了突發狀況——德寇。原本簡單安靜的生活,就此終止。在殘酷的戰場,誰都難以倖免,天真爛漫從來都是一文不值,只有那刺眼的紅才能活躍他們的動脈,嗜血的惡魔不斷逼近,可愛的姑娘一個一個地被逐步吞沒。隊裡相聲的好手,充當翻譯,卻過早獻身就義地古爾維奇;震撼於蒼白無聲的死亡,驚駭的如孩子一般抱著腦袋奔跑,企求逃離戰場的索妮婭;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然憧憬著充滿希望的明天地李莎;能夠在嚴峻的戰爭世界裡重新找到自我,一向鎮靜自如,從不驚慌失措的冉卡;當生命和青春的流沙逐漸流逝,卻始終惦念著孩子的母親,敢愛敢恨地麗達;敏銳的獵人,戰鬥到最後一刻,直至勝利也不鬆懈的瓦斯科夫。在那個黎明,竟是何等的轟轟烈烈。
「你們是在保衛基洛夫鐵路和白海運河嗎?可是那邊不是也有保衛部門,而且人數比五個姑娘跟一個帶著手槍的準尉要多不知道多少倍呀!」
「祖國的疆界又不是打運河開始的,完全不是。我們是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而後才是運河。」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藉此「贈給親愛的祖國衛士」。
篇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我們無法否認在災難未曾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是自私貪婪的。但當災難一旦來到那些團結和犧牲的勇氣卻令每個人都震驚,包括曾參與其中的人。我曾經無法理解一些人的某些過激行為,直到我看了朋友給我推薦的這本書後我才有些明白,原來每一個果都是有因的,無論善惡無論好壞。
我花了兩天的時間看完這本書,花了兩個半小時看完這部電影。這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笑容我都記得清清楚楚,沒有太多虛無的修辭,沒有矯揉造作的烘託,我覺得這就是人性,美麗溫柔的,和諧善良的,在下一個黎明到來之際最黑暗的時候發出火光,照亮了這一方孤獨的土地。
有這樣的五個女人一個男人,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故事,美好的悲傷的,除了仇恨或許他們心中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我覺得是有美好存在的,一定有!不然為什麼回憶是彩色的而現實卻是黑白的,總是需要有一些東西來支撐 有一些東西陪你走到最後的。每一個人人都有難言之隱,她們有誰可以告知呢?有一個人,一個開始並不多受歡迎的男人,用細膩的雙手以及溫暖的心告訴了每一個人他是值得信賴的,可以有這樣一個人來承擔最後的痛苦,所以我覺得他最痛苦並最幸福,有什麼東西比活著還重要呢?在他活著的日子裡有這樣的記憶並且存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一件可以嚮往的事情吧,或許!
靜坐·等待·想念。美麗的容顏出現,你為什麼要著急?你的眼神好讓我感動,你們之間是可以有情愫的,我相信的。
你用光明的星星 照亮了 冷漠的心 你給我心裡 帶來了希望……等到之後我們一起回去。記得離開之前吻我一下。祝你們都幸福,每一天。
篇三: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大約是三十來年前,看過電視劇《這裡黎明靜悄悄》,具體故事情節都已經忘了,有印象的只是其中的兩個鏡頭。一個是用四頭高射機槍打飛機,還有一個就是一個女兵走沼澤地時,不小心被陷死在亂泥塘。
這一段時間看《一個中國人的真實經歷》這部小說,其中,算起來和我年齡差不多大的主人公就多次提到《靜悄悄》這部電影,稱這部電影對他和那個時代的人有相當大的影響。昨天,我決定找出這部電影看一看。
《靜悄悄》講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一個男戰士領著五個女兵與德國十六個空降兵進行周旋,並最終以女兵全部犧牲為代價,消滅十三個、俘虜三個德國兵的故事。五個女兵只有一個有過短暫的婚史,留下一個小男孩。其餘的女兵都沒有結婚甚至沒有談戀愛。「自從十八歲穿上這該死的軍裝就沒有在脫下。」她們最美妙的理想是找一個男人,生一個孩子。可是這麼簡單的理想,在戰爭年代卻是可望而不可即。最後全部化為了泡影。如花似玉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或壯烈或卑微地獻給了保家衛國的戰爭。
影片中有句臺詞:和平就是最大的幸福。沒有親歷過戰爭的人可能對這句話領會不深。我們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篇四: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今天才發現,這裡的黎明是那樣的靜悄悄,靜悄悄。」
一個破落的171火車站、一個軍事運輸指揮員和一群女兵,很難想像他們會和「英雄」或是「勇士」有什麼關係。五名蘇聯少女,她們年輕、她們淳樸、她們善良。在德國入侵蘇聯國土後,這幾位少女當了高射炮手與獸性的法西斯匪徒進行了殊死搏鬥,最後現出了短暫的寶貴的生命。
在動亂的年代,或多或少都會流傳著一些戰鬥英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小說謳歌了少女的純貞,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具有嚴酷的現實性和濃濃的人情味。
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只是被它的情節吸引。那些女兵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性格,還有在戰前與瓦斯科夫準尉玩笑的場景無不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輕鬆」。也許,一切都在必然中形成,在偶然中發生。戰火就在那個黎明悄悄的萌芽了。行動中,女兵一個一個死去,讓人深深感到畏懼,莫名的緊張感使我瑟瑟發抖。氣憤、不平、痛惡……也許,那個指揮員的生還給人帶來一股生的氣息,也因為他活著,才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戰爭的破壞力有多強。
小說的原名是《不曾有過的春天》,作者是蘇聯的鮑·瓦西裡耶夫。他曾說過:「婦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續後代,不是戰爭,不是死亡。殺害婦女是罪惡,是反人類的行為。」他的語氣裡透露出對婦女的崇敬和愛戴,對和平的嚮往和對戰爭的憎惡。小說中,這五個女兵的勇敢、執著、堅強和那份愛國之心,都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也許她們的夢想不是成為英雄,也許她們的生活只需一點點色彩,也許她們有過要放棄的念頭,但她們沒有認輸,在戰場上決不後退。
這本書的語言上也有精彩的地方。她悄悄地走出消防棚,影子似地穿過沉睡的火車站,消失在滿披露珠、溼漉漉的楊樹林裡。「這是麗達半夜從駐地溜走的一段話,體現出了麗達致情致性的特點。」他的神志仿佛掛在最後一根細微的蛛絲上。「這句話出現在文末,是瓦斯科夫經歷了戰鬥之後、經歷了死別的痛苦之後,將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戰鬥之中。他雖再無力氣,但卻仍不忘護國。如此之景,怎不叫人動容?
戰爭……戰爭……
我今天才發現,這裡的黎明是那麼的靜悄悄,靜悄悄……
篇五: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讀後感
今天看完了《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我不知道我選擇的這個譯本是否是比較忠實原著,我感覺對於細節的描寫顯得很少,不是非常的爽。準尉同志和五個女兵的形象給我的印象並非很深刻,強烈的懷疑是我看的是個刪節版。
我是經別人的推薦看了這本書。小的時候,老師總是推薦一些各國的文學作品,其中就有這本小說,當時玩心太重,呵,根本就沒有看。現在明白了,也正好有這個時間來看這些小說,我終於拿了起來,算是給自己一個交待。
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一種始終縈繞在我心頭的一種淡淡的痛。我是一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看待戰爭,我始終是無法體會面對著死亡的考驗的那種感覺,我很不喜歡一些人看熱鬧似的看電影和小說,我認為應該認真的體味著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也許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們對這些作品的看法與我們是顯然不同的,他們也許會嘲諷的看著我們這一代天真的理解,對於戰爭浪漫式的嚮往,現實的殘酷會讓他們噩夢般的憶起那些鐵與血交織的歲月。我始終對那些英雄懷著深深的敬仰,每當我站在墓碑前,都會尊敬的想著他們所經歷的那些嚴酷的歲月。
五個小姑娘,不同的背景,最終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上了戰場。她們經歷了戰爭的洗禮,有些人最終成熟了,有些人始終無法走出心理的陰影,每個人都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但戰爭剝奪了她們的一切機會。這應該是真實的寫照,如果每個人都是能夠經受住心靈的折磨,那就是浪漫主義了,也不是戰爭了。最後,五個戰士都死去了,僅僅剩下失去一隻手的準尉同志。她們這個戰鬥團隊最終完成狙擊德軍的任務。
看了譯者的前言,這本書是在當時蘇聯文壇上,對戰爭描述過於殘酷,忽視了對人民鼓舞的時候出現的小說。作者力圖強調道德和精神的力量,對戰士心理描寫,刻畫出那種勇於獻身的精神。但是,我讀了過後,我認為描述人物的內心似乎並不是非常的充分,感覺不細膩。我認為戰場上面也應該有那種女孩的心理變化的微妙過程,特別是在那樣一個環境中。也許是我太過冷酷?我不知道。
作者的駕馭能力非常強,主線是戰爭的過程,但是從中穿插著對戰士身世的描述,心理的描述,不同場景的切換。你能真切的感覺到戰場上所發生的一切。
有意思的地方是有些地方體現出來,例如準尉同志在車站時候的對這幫女兵們的感覺,呵,很有意思。
這本書主要還是體現戰士為國捐軀,面對生死的考驗奮勇前進的過程。對正面戰場的描寫並不充分。看完了本書,能從她們的經歷中,窺見蘇聯衛國戰爭時社會現實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