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獸》評分差為啥票房還這麼高的真相
2023-08-02 18:42:22 3
魔獸大電影在中國已經上映兩天了,伴隨著端午假期的到來,「魔獸」熱潮持續發酵。甚至於在放映廳外,已經呈現了一幕幕視聽盛宴。在非魔獸粉絲異樣的眼神中,許多魔獸玩家裝扮成遊戲中角色的樣子,或者秀出自己的「優品裝備」。如此特異的行為,不但不會受到嘲笑,還會被同為魔獸粉絲的其他觀眾歡呼、追捧。
局外人看來,這一群體著實符合他們對「腦殘」的定義,然而,正是這一群體,在「中二病」的同時,並沒有出現預想中的聯盟玩家、部落玩家群毆的慘劇,陣營雙方都相視一笑,謙恭有禮。
也正是這群人,毅然決然給自己心心念念的魔獸大電影打出了低分。據統計顯示,高分多數是上映之前,粉絲們發現自己美夢成真,出於激動給了5分,而隨著電影上映,許多觀眾還是作出了公允的判斷,該給1分還是給了給1分。
許多5分評論顯示,電影只值1分,4分是打給自己的青春。在魔獸大電影高票房的背後,除去「青春分」等水分評分之外,低評分已勢所必然,吐槽蔚然成風,「電影還沒有玩家的COS好看!」
對於魔獸大電影熱潮,許多評論人士嗤之以鼻。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輩連清川先生評論道:「《魔獸》不是第一部成功的大爛片,也不會是最後一部。缺乏必要電影教育的中國市場,以及對人群無法細分的事實,將會使中國的電影產業,繼續滑向無題材、無製作、無表演的長期尷尬之中。」
作為魔獸玩家,我不得不承認,連先生說得全對。然而他這篇文章,依然有值得商榷之處。正如他所說,中國電影市場已經經歷了太久的「劣幣驅逐良幣」。
然而,魔獸大電影狂歡,僅僅只是中國電影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體現嗎?能說它是中國觀眾審美低下的表現嗎?正如連先生所言,他不是魔獸玩家,所以對魔獸玩家群體了解不多,作出如此判斷也很正常。其實目前看來,對魔獸大電影吐槽最多者,恰恰是觀眾的主力軍——魔獸玩家,這一點頗可玩味。
玩家吐槽,由來有二。第一是忠實於劇情的玩家,認為大電影人物不夠「有派」,不符合自己對於史詩英雄的期待,以及部分不契合原著的現象,比如迦羅娜居然是人獸混血,德萊尼人點擊了舉報,這一部分差評與改編影視劇的「原著黨」較為相似,在此不再贅言。
差評的第二個原因,是魔獸大電影的確不咋地。從2006年運作這一項目以來,幾度更換導演、編劇,耗時十年,才燉出了這麼一鍋變味的湯,的確讓人不敢恭維。
其實,駕馭魔獸劇情,本就難度極大。我個人認為,魔獸的事,與其拍成電影,還不如拍成電視劇,光第一部的劇情,換成《冰與火之歌》,能給你拍5季。
將如此宏大、紛繁的情節壓縮在兩個小時之內,難免力不從心。再加上導演劇情吃得不透、演員也未必有「生活體驗」,搞出一部四不像,也在意料之中。
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再差都會去看,甚至早知道魔獸大電影在歐美市場遭遇低分,也會去看,這一細節也促成了高票房低評分。套用一句賈君鵬事件時期的網絡流行語,他們看的不是電影,是「寂寞」,是自己的青春,用網際網路大俗話說,是「情懷」。
電影好壞,對於觀眾來說,早已無所謂,已經完成身份轉變的他們,藉此機會找尋過去,與青春作別,才是湧入影院的核心動力。因此,魔獸大電影的高票房並非基於觀眾的審美能力低下,而是源於魔獸系列的驚人號召力。
而一邊流淚回憶青春一邊給電影打1分,或者雖然給了5分但是要說一句電影只值1分4分是給我的青春,反而說明魔獸大電影的受眾具有一定審美能力且較為理性,與「腦殘粉」強行給愛豆作品刷5星的行為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中國電影觀眾都能像魔獸觀眾一樣,是我喜歡的原著或者有我喜歡的明星,於是花錢去看,但是能客觀認識到作品不好,對專業人士的差評也能接受,較之現階段「我不聽我不聽我愛豆演的片子就是好你們誰也不許說它不好!」的市場氛圍,已經是我們不敢奢求的進步了。
在一部分觀眾的評論中,我們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玩家表示我玩了那麼多年的盜版暗黑2、魔獸3,「欠暴雪許多錢!」因此這次要用電影票償還。這種說法毫無疑問有戲謔成分,然而其背後的意識卻很有意思。
大部分魔獸玩家已經認識到,遊戲屬於智慧財產權,別人為你提供了高質量的遊戲體驗,你接受了服務,理應為此付費。暴雪對中國玩家遊戲付費習慣的啟蒙作用,可見一斑。可見,魔獸十年,早已被時代裹挾,附加上了許多不該由一款遊戲承擔的價值,魔獸電影同樣也被附加上了許多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表達的事情。
同樣,在歐美地區,魔獸大電影也呈現了高票房的狂熱,如此,恐怕不能用中國電影觀眾群體審美低下來解釋了吧。的確,唯票房論不足取,認為高票房就是成功,片面追求高票房,絕對不利於良好電影市場的形成。然而,魔獸大電影的高票房,似乎和這些不太掛得上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