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感恩教育的觀後感範文

2023-08-04 08:11:15

  感恩教育觀後感(一):

  因為有愛所以有期望;因為有愛所以有溫暖;因為有愛所以有動力。看完《感恩教育》,我懂得了要感恩並且我對「愛」這個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愛是最簡單的愛,是一種人性化的愛,但又是最深的愛,最偉大的愛。

  蘇格拉底說過: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墜落為禽獸,而人的品德也必然提高。百善孝為先「孝」字一向銘記在我心,於丹覺得: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

  也許每人的意識裡都有孝,但都沒有被釋放吧!論語裡講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過:「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就是說:孝心不在大小不分遠近。

  回想,每當我考試成績不好時,父母總是鼓勵著我,讓我不要氣餒,給予我信心,使我努力前進;

  回想,每當天氣變涼時,父母親為了讓我添上一件衣服而嘮叨時,無非是怕我著涼,感冒難受,耽誤學習;

  回想,每當我想看電視時,母親為了不讓我看電視而嘮叨時,無非是怕影響我的學業,成績下降;

  為什麼此刻有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為有好多自我中心的孩子,會覺得給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給他的一切都是虧欠。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很驕縱的小男孩,他認為別人的一切都是就應慣縱他的,他只要好好學習他就就應是自我中心,所以他每一天呢,都會因為不如意亂發好多脾氣,有一天他爸爸把他帶到後院的籬笆傍邊對他說:「每一天都發脾氣不好,這樣吧你算一下發一次脾氣就定一個釘子,看看你一天要發多少次脾氣。一天下來他看到籬笆上密密麻麻的釘子。

  父母親嘮叨的一切事情,無不是那顆愛女之心的體現,而我卻辜負了那顆愛女之心。

  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孝敬父母吧!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一個家,是父母讓我體會到了人間有情。

  這次觀看我也學會了要心存感恩。感恩父母,是父母給了我生命。感恩老師,是老師教會我知識。感恩大自然,是大自然讓我有了這麼好的生存環境。感恩讓我擁有東西的一切!

  感恩教育觀後感(二):

  看完了於丹老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而不能忘恩負義!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更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而我們,卻是怎樣回報的呢?從於丹的講解中,有一個事例是這樣的:有一個母親太溺愛自己的女兒,有一天,她自己在倒水時,一不留意燙傷了自己的手,當她將自己的手伸到正在看電視的女兒面前想尋求幫忙時,她的女兒竟然不耐煩地說:「快讓開,難道你沒有看到我在看動畫片嗎?」這難道就是我們對父母的報答之恩嗎?我們只明白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就應的,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麼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人呢?不,我們更就應懂得回報!

  我們不僅僅僅只是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還有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個性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著,為班裡的事情操心著,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老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後必須會好好學習,不會再惹您生氣了!

  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感恩教育觀後感(三):

  「只要人人付出一點愛,時間將會變得更完美。」不管何時、何處、何事,都能夠看見愛與感恩。聽完關老師的演講後,大家紛紛流下淚,我受益匪淺,懂得了感恩。

  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無論是誰,都十分關心我。我不得不感恩。感恩像天邊的彩虹繽紛;向紅紅的晚霞豔麗;像火熱的太陽熱情。

  關老師講了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一位母親為了自己的女兒能夠從燒傷中治好病,請求醫生治好自己的女兒。她忍著痛,讓醫生把自己大腿上內部的皮膚割下來,給了女兒。聽完這個故事,大家紛紛掉下眼淚。

  每當父母嘮叨:「做完作業嗎?快去洗澡」……每當老師嚴厲地說:「作業馬馬虎虎地寫,不能夠養成這個壞習慣」……每當同學說:「這次分數低沒關係,下次努力。」我就覺得:哼!為什麼聽你們。此刻我錯了,大家時時刻刻關心著我。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老師是春蠶,是蠟燭,更是我們的恩人。母親像夏天的冰塊,同學更是學習中的好夥伴、好幫手。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假如一個人感恩也不知曉,那麼他必定擁有一顆冷酷無情的心。

  感恩教育觀後感(四):

  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看了一德老師講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這首《感恩的心》。我覺得要立足於社會,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遇到事情,抱怨少一點,感恩多一點!

  因為有爸爸媽媽,才有了我的存在,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們心裡就多了一份愛和牽掛。媽媽以前對我說,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裡的一切,雖然經濟條件並不好,雖然每一天要穿梭於人群中為生活奔波,雖然每一天要早出晚歸,晚上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邁著沉重的步伐往家裡走,但是一想到家裡有她疼愛的寶貝,她都不會覺得累。爸媽永遠都是最疼愛我們的人,在這種愛的世界裡,沒有貧富,沒有錢權,沒有名與利。帶著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我們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遠!爸爸是船,媽媽是帆,載著我們乘風破浪,駛向溫暖的港灣。今晚,媽媽在我給他們打電話之前打給了我,聽到我的聲音,只說了句「想你了!」語氣中有的是欣喜卻夾著濃濃的憂傷。聽到這簡單的四個字,我的心裡湧起了莫名的傷痛,往日媽媽的關懷和充滿疼惜的眼神歷歷在目。這時候的眼淚似乎也不那麼爭氣了,悄悄的從眼眶裡溜了出來。突然想起了梁繼璋的說過的一句話: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能相處多久,都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所以趁此刻還有時間,都請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愛我們的爸爸媽媽!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媽給了我生長的機會,而老師就像是陽光和雨露,給予我們營養,讓我們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老師總是默默無聞地耕作,不求回報,只想著他們播種的種子有一天能綻放美麗的花朵,開心的迎著陽光快樂成長。因此我們也不要吝嗇那一份對恩師的愛和感恩。

  感謝爸媽給了我生命,感謝老師帶領我走進知識的殿堂,感謝社會能夠讓我體驗生活的快樂和辛酸!如果每個人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世界將變得更加完美,請讓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滿愛,有陽光的地方就存在感恩的心!

  感恩教育觀後感(五):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雲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題記

  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的自己的人生!節目中主要講了四個方面:

  一、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

  三、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

  於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他精練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潛力,使人嘆為觀止。於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無限的思考: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是盡心盡力的,不惜任何代價的。可我們是怎樣對待我們的父母的呢?我們只明白索取,覺得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都是就應的,可我們又給了父母什麼呢?同學們,你為下了班的父母端過一杯熱茶,還是為父母洗過一次腳?記得民間有一句俗語: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懂得感恩的含義,何況我們呢?

  我們不僅僅僅只對父母感恩,對我們身邊的同學,老師、朋友、和幫忙過我們的好心人,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個性是我們的老師。老師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獻著,為班裡的事情操心著,多累呀!您從來都沒有抱怨過,我們還是總惹您生氣,不好好學習。老師您辛苦了!我們以後會好好學習的,不會惹您生氣了。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夠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去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每個人都報有一顆感恩的心吧,世界將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孝,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讓我們做一個會孝的人吧!愛心,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我們要心存感恩、學會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讓我們做一個會愛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強、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備,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讓我們在應對人生的荊棘時,揚起自尊、自立、自強、抗挫的風帆,更加從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裡!

  感恩,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總能引起人們的遐想,這天我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們做一個感恩的人吧!

  感恩教育觀後感(六):

  這天,我在遼寧電視臺公共頻道觀看了於丹老師主講的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於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職責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於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十分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職責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此刻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之後,於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就應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能夠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構成不了任何的職責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於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跡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職責感?那麼普通

  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職責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於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職責感是如何構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職責心,務必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比較,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職責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齊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構成了自己的職責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職責感的構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於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感恩教育觀後感(七):

  周六的上午,我收看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於丹老師講的《感恩教育》,這個講座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1、孝心。孝心是一個人的重要品格,如果沒有孝心不管這個人多麼優秀,他必須會被社會淘汰。在2004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中的田世國,因為他的怒親得了很嚴重的病,務必做植腎手術,田世國偷偷的把他的腎捐給了母親。還有賴樂進,他的父母都是盲人,他上學從不曠課,放學回家後他就跪著餵父母吃飯。正是於丹老師所說職責是一種外在的要求,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望。

  2、感恩的信。在這個方面於丹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在小時候總是在一棵大樹底下玩,大樹也很高興,可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需要的越來越多,大樹也不斷滿足孩子的要求,當孩子已經老了,大樹已經變成了沒有用的老樹根,這件事告訴我們人要有感恩的信。

  3、自強、自信。自強、自信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比如說登山,也許在登山的途中你會受傷,但如果你要堅持下來,到達山頂的時候,你會真正的感受到「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含義。我們要記住這世上知識很重要,比知識更重要的是經驗,比經驗更重要的是悟性。

  感恩教育觀後感(八):

  周六早上,我觀看了於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講座結束後,我感受頗深。

  於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職責。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裡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第一個故事——大樹與調皮的小男孩。大樹無私地奉獻自己的全部,讓小男孩完成自己一生的夢想——沒了果實,沒了樹枝,沒了樹幹,只剩下一個老樹根。而小男孩呢?小的時候,摘大樹的果實和葉子,在大樹上亂刻亂劃;為了上學和買玩具,他摘下了大樹的全部果實;為了娶妻子蓋房,他砍下了大樹全部的樹枝;為了週遊世界,他砍下了大樹粗壯的枝幹;到了年老,他在老樹旁一向陪伴著老樹。

  可能我們都會覺得小男孩殘忍,但這不正是我們嗎?當我們年幼的時候,我們喜歡跟父母一齊玩;等我們長大了,我們就離開父母;只有當我們有需要或者遇到麻煩的時候才回到他們身邊;可無論怎樣,父母都一向在那裡,盡一且所能帶給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只為我們快樂、幸福;可當我們年紀大了,想再回到父母身邊,他們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根,那葉子、果實、龐大的樹枝,早都不見了。

  於丹老師首先談到的就是孝,可見「孝」在整個社會道德中的分量。那麼,何為孝?孝最基本的就是關心父母,理解父母。父母對我們沒什麼要求,只是期望我們快樂平安的成長。我們如果連這都做不到,成天抱怨生活,自怨自艾,那還如何談得上「孝」孝,其實很簡單。有事一杯水,一個問候就能讓父母很欣慰,並不是多豪華明亮的房子和一桌奢侈的飯菜可比的。

  在演講中,於丹老師也提到了「仁」.「仁」已經作為了社會生活中與人交往能否順利的必要條件。而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培養我們的愛心。

  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能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要學會感恩學會報答,感恩是沒有界限的!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吧,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和諧、更友善!

  感恩教育觀後感(九):

  周六早上八點十分,我準時打開電視,收看於丹老師感恩教育的專題講座。我個性的感興趣,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於丹老師先講了一個故事《樹與人》,男孩小時候很喜歡和大樹玩耍,大樹每一天都等待著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時期,大樹讓他摘取果子換取學費和玩具;青年時期,大樹又把樹枝給了男孩蓋房子和娶新娘;之後大樹貢獻出樹幹給中年時期的男孩做獨木舟去週遊世界。能夠說大樹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後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樹樁。當男孩成為老人時,他想去的地方已經去過了,想看的東西也已經看過了,此刻他只想和樹樁在一齊曬曬太陽。聽完這個故事我忽然想到:這不就是孩子與家長的故事嗎?孩子想要什麼,家長狠下心來再貴也要達成孩子的心願。之後於丹老師講起「孝」這個字來,「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孔融讓梨等很多的成語故事都與「孝」字有關。這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在吉林的一個普通家庭中一位阿姨對她的女兒百依百順。一次,阿姨的手被熱水燒傷了,女兒正在看動畫片,她把手伸向女兒,女兒卻不聞不問,還把阿姨的手推到旁邊說:「別煩我,我在看動畫片呢!」我不禁想到了這位小女孩太不懂事,父母生養了我們,教育我們,而她卻不會感恩,我真為她感到羞恥。

  其實,生活中爸爸媽媽總是在一點一滴地關心著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讓我先吃;而剩飯剩菜從不讓我吃;髒了的衣褲、襪子只有我脫下來放在一邊,媽媽總是第一時間將它們洗乾淨;每一天下班後他們又總是第一時間衝進廚房為我準備可口、豐盛的飯菜;我有不開心、不順心的事總是向他們述說,他們會為我排憂解難,而他們卻從未對我講述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難事和不快,因為他們總期望我每一天快快樂樂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於丹老師的講座後讓我明白孝敬父母,從家中的家務事做起,盡一份孝心,讓父母也能夠快樂起來。

  感恩教育觀後感(十):

  這天我在吉林教育頻道收看了於丹老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受益匪淺。

  節目的開頭講的是一個小故事。把大樹比喻成父母,大樹陪著孩子長大,時時刻刻奉獻著自己的果實、樹枝、樹幹,讓孩子實現了願望。孩子長大後,大樹變老了,孩子明白每一天陪著大樹。這時於丹老師講到了「孝」字。百善孝為先,要我們明白感謝父母,尊敬師長。「仁」字是要我們充滿愛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強、自信」是說孩子的成長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經驗和悟性。

  想想自己,有時候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他們囉嗦。有時候他們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總是不情願。想到那裡,我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卻不明白感恩,總惹他們生氣、悲哀,真是太不就應了。我今後有空閒的時候,給爸爸媽媽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我學會感恩。

  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則即使你考試得了100分,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