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之二--清官之念》觀後感
2023-07-25 02:52:08 2
中國上下五千年來,歷史上出現了許多清官廉吏,他們為官清廉、執法公正,一直受到人們的景仰。他們的共同特徵,就是忠於職守,報國為民,清正廉明,懲惡揚善......
《鑑史問廉之二——清官之念》觀後感
晚8點,《鑑史問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約而至。片頭的製作依舊那麼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隨著螢屏上包拯的出現,這首歌自然地迴蕩在我耳邊。包公擲硯,表現了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民情懷;鍘美案,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剛正;包公立下的家訓,則表現了他治家嚴謹的家風。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可是歷史上的真相卻顛覆了包公的傳統「形象」——真正的包公面龐白皙,博物館收藏有包公同時代人為他畫的像,有圖有真相。但不要責怪民眾「篡改」歷史,「黑臉的包公,白臉的曹操」,黑臉是清正廉潔的象徵,表達了民眾對公平公正、一心為民、執法不阿的期待和嚮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義的化身。
中國的福爾摩斯狄仁傑更是斷案如神、執法廉明、剛正不阿的典範,為維護法律的尊嚴,他敢於頂撞皇帝,據理力爭。一生斷案無數,拯救無辜百姓無數。活著,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後,更是尊享皇帝廢朝三日,感嘆「朝廷空也」的哀榮。
那個小小的芝麻官洛陽令董宣,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典範。為此,他膽敢殺公主的人,不給皇帝面子,寧死不向公主認錯,贏得了「強項令」的美譽。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無論到哪做官,都讓當地的貪官如臨大敵,雖最終被罷免,卻迎來了如潮的民眾爭相一睹其尊容。死後靈柩回鄉,沿途百姓為之披麻戴孝者綿延百裡而不絕……
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個個清官的故事,感動著觀眾,震撼著觀眾的心靈。25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深受感動,揮毫寫下了「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深深表達了習近平對焦裕祿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為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何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兩袖清風來去」的清官無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裝有百姓。
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嚴三實」,要求領導幹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仍舊體現了他的「清官」情懷。縱觀十八大落馬的官員,原因雖各有不同,但細分析之,不難看出,落馬官員無一不是在「三嚴三實」上放鬆要求,在腐化墮落、追求個人享樂的過程中,貪心漸起,丟掉了清廉,最終把總書記「三嚴三實」的告誡拋之腦後。導致鋃鐺入獄,追悔不已;為了讓官員做「清官」,習近平曾多次告誡幹部:「心無百姓莫為官」。在山東調研時,他念了這樣一幅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語重心長地對當地幹部說:「封建時代的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諄諄告誡青年學子「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裝著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民眾謀福祉,當是這個時代領導幹部的最強音。因為,我們黨是最清廉的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當深明「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幹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為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觀《鑑史問廉》有感——清官之念
在局紀委辦的統一組織安排下,1月9日晚我認真觀看了中央電視臺連續播出廉政教育記錄片《鑑史問廉》,看完後感觸頗深。
看完影片之後,沉思良久,清濁之辨的標準是什麼?孟子說「君為輕,民為重,社稷次之。」我覺得這應該是明辨清與濁的標準。君,古時候應該理解為國君,但是拿到今天來理解,應該解釋為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層的百姓,今天應該解釋為人民大眾吧。如果這樣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為官之道是要看輕自己,把人民大眾看得很重,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其實這就是詩人總結的清與濁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對清與濁的評價,不是決定於我們自己或者某一個人,決定於人民大眾。人民大眾的心中有一桿秤,這桿秤是最公平的。為官者必須認識這桿秤,知道這桿秤的標準,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對為官者清廉的寫照。「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對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謙這膾炙人口的詩句道出了人們的心聲,也是他們本人真實的寫照。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社會的認可。
縱觀中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因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李隆基對清廉的正確的認識,才出現了大唐的開元盛世。也正是因為對清正廉潔的正確的認識。歷史上才出現了包公,狄仁傑,魏徵等這樣一批為人民所謳歌的清正廉潔的人物。人民的愛與憎是分明的。他們所給予的評價是公正的,合理的。無論你是一個七品芝麻官,還是權傾朝野的將相。就算你是統領天下的帝王,他們也會給你一個公正合理的評價。大明的魏忠賢,滿清帝國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財富恐怕擁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冊上留下的是什麼?是罵名,是臭名。還有陳後主,一曲《後庭花》唱出了家破國亡的悲劇。「西湖歌舞幾時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詩句道出了南宋王朝滅亡的根本。儘管他們是將相,他們是帝王,但是他們都無法來改變人民對他們的評判。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深深懂得了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裡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蘭,其形雖然樸實無華,其馨久而不滅。腐敗之風若罌慄之花,雖豔麗無比,僅是一時之豔。
《鑑史問廉》的主題應該是:人廉品馨,世廉永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