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之三·清濁之辯》觀後感
2023-07-24 13:59:19 3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清和濁常常成為忠與奸、正與邪、廉與貪以及君子與小人的代名詞。那麼,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人又是怎樣去激濁揚清、追求公平正義的呢?《清濁之辨》通過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展示在歷史上的轉折點上清官能臣和貪官亂臣不同的人生軌跡,剖析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選擇,向觀眾講述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價值追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邪不壓正,在中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中,腐敗從來都是被唾棄和否定的對象。在貪與廉、清與濁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步發展的條件。國家的興衰、吏治的清廉與否,不僅僅決定於高居廟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級官吏,而是需要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中華文明的前途,取決於這個文明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幾千年來,正是無數中國人的堅守和戮力犧牲,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才得以不斷發展興旺。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之中。
《鑑史問廉之三·清濁之辯》觀後感
海晏河清是人們亙古不變的對生活的寄託和期盼。如何能做到在濁濁紅塵中獨守清廉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說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方面是告誡為官者應時時刻刻以國家責任和為民務實為己任,我理解為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正是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中首發而又由梁啓超先生提煉出來的最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質。
屈原為了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不惜抱石投入汨羅江,以死維護了自己清白之身,使之不致蒙受世俗之塵埃。文天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散盡家財、起兵勤王之舉更是成全了他捨身取義的壯舉,另後人萬事敬仰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氣概。張養浩的《為政忠告》字字珠璣,即使到現在仍不失為一篇為官做事的範本。正義可以遲到,卻不會缺席。與這些清如水的君子相比,歷史也曾顯現過一些濁如塵的小人:南宋奸相賈似道,即使他寫出了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本《促織經》又如何?終究還是因為自己的貪腐奢靡走上了末路。明朝的魏忠賢把持朝政六年,訓練出一大批「東廠」高手,依然未能挽回自己窮途末路的潦倒命運。千百年來,清濁之辯,皎如日月。
諸葛亮在南陽武侯祠的《出師表》中,充分說明了漢朝興衰的原因只在於是親賢臣還是親小人,。他還提出了為人處事的最高境界——非談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值得當世所有人為鑑!
清朝孫嘉淦的《居官八約》內容不長,僅有短短的42個字,但卻概括了事君、共人、避爭、藏功、止事、要言、守獨、清廉等非常豐富的內容,被後人看成是為官做人的八項基本原則,其地位相當於清朝的「八項規定」。而他的另一篇《三習一弊疏》也曾經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他所說的「主德清則臣心服而頌,仁政多則民身受而感。」應該是諫言統治者要清廉、為民。他的「君子退而小人進」之說應為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提醒,個人認為很值得一看。
清濁從來就是區分正與邪、廉與貪、君子與小人的重要標尺。激濁揚清,追求公平與正義,不僅僅是執政者的一己之任,更應該是全體中華兒女的責任。當前我國反腐倡廉已經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每個公民都有義務去清除附在權利大樹下的汙垢。紀檢監察人員更是要經得起全體人民的監督,以踏石留印、鑄鐵有痕的精神促進黨風廉政建設,促進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鑑史問廉》觀後感:清官之念
《鑑史問廉之五·文化之力》觀後感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匯總
《鑑史問廉》觀後感精選
鑑史問廉觀後感【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