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9《鑑史問廉·清官之念》觀後感
2023-07-25 06:13:21 3
晚8點,《鑑史問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約而至。片頭的製作依舊那麼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隨著螢屏上包拯的出現,這首歌自然地迴蕩在我耳邊。包公擲硯,表現了他「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為民情懷;鍘美案,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剛正;包公立下的家訓,則表現了他治家嚴謹的家風。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可是歷史上的真相卻顛覆了包公的傳統「形象」——真正的包公面龐白皙,博物館收藏有包公同時代人為他畫的像,有圖有真相。但不要責怪民眾「篡改」歷史,「黑臉的包公,白臉的曹操」,黑臉是清正廉潔的象徵,表達了民眾對公平公正、一心為民、執法不阿的期待和嚮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義的化身。
中國的福爾摩斯狄仁傑更是斷案如神、執法廉明、剛正不阿的典範,為維護法律的尊嚴,他敢於頂撞皇帝,據理力爭。一生斷案無數,拯救無辜百姓無數。活著,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後,更是尊享皇帝廢朝三日,感嘆「朝廷空也」的哀榮。
那個小小的芝麻官洛陽令董宣,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典範。為此,他膽敢殺公主的人,不給皇帝面子,寧死不向公主認錯,贏得了「強項令」的美譽。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無論到哪做官,都讓當地的貪官如臨大敵,雖最終被罷免,卻迎來了如潮的民眾爭相一睹其尊容。死後靈柩回鄉,沿途百姓為之披麻戴孝者綿延百裡而不絕……
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一個個清官的故事,感動著觀眾,震撼著觀眾的心靈。25年前,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深受感動,揮毫寫下了「魂飛萬裡,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深深表達了習近平對焦裕祿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愛民為民、責任擔當的堅定情懷。何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兩袖清風來去」的清官無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裝有百姓。
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三嚴三實」,要求領導幹部「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仍舊體現了他的「清官」情懷。縱觀十八大落馬的官員,原因雖各有不同,但細分析之,不難看出,落馬官員無一不是在「三嚴三實」上放鬆要求,在腐化墮落、追求個人享樂的過程中,貪心漸起,丟掉了清廉,最終把總書記「三嚴三實」的告誡拋之腦後。導致鋃鐺入獄,追悔不已;為了讓官員做「清官」,習近平曾多次告誡幹部:「心無百姓莫為官」。在山東調研時,他念了這樣一幅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語重心長地對當地幹部說:「封建時代的官吏尚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諄諄告誡青年學子「當官就不要想發財、想發財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裝著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民眾謀福祉,當是這個時代領導幹部的最強音。因為,我們黨是最清廉的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當深明「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的道理,當代的領導幹部應該以歷史上的清官為榜樣,學習他們,超越他們,以清廉之身,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明晚(1月11日),《鑑史問廉》第三集《清濁之辨》,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