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廣東三傑是誰(34廣東王)
2023-08-05 00:46:31 1
韓非子曾在《韓非子•喻老》中寫到:"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內,以突隙之煙焚"。
近代的中國,處於一個由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不僅有外國的侵略,更有國內的爭鬥。外患是國之吞併,內憂是黨派,社會性質之爭。自民國以來,廣東的出現頻率明顯增加,作為革命中心的廣東,也是後來國民政府最早建立的地方,這個地方見證了歷史的發展,風雲人物的產生與幻滅,政權的更迭。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陳炯明。無論在國民政府或是我黨執政之時,陳炯明都以反派的影響而存在,但仔細想來,也並非全是如此。就此深入了解一下這位人物,為何曾佔據廣東多年,卻落得貧苦?在他逝世之後,他的兒子又如何了?
執掌廣東,號稱廣東王陳炯明於1878年出生於廣東海豐,是中華民國時期粵系軍閥的重要代表之一,自1911年辛亥革命由廣州打響之後,直到1923年被迫下臺,共執掌廣東12年之久,也因此被稱作"廣東王"。
陳炯明,年少時期曾接受舊式教育,考中秀才。但時運不濟,清政府的統治逐漸趨於沒落。在接受新式思想和革命思想之後,果斷的參加了同盟會,乃至以後的辛亥革命和著名的黃花崗起義中都有他的身影。在民國成立的一段時間以後,陳炯明都在孫中山先生的手下任命。即是如此,但陳炯明卻和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大相逕庭。
按照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則成立大一統的國家。陳炯明卻非常反對總統的選舉,主張搞好民主憲政仿照美國和歐美民主國家的聯邦制度,在此統治下,使國家趨於和平統一。
兩人的證件不合適,之後分道揚鑣的重要原因。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卻是陳炯明的親信——鄧鏗。他的死亡使兩者之間本就脆弱的關係,化為烏有。不久,陳炯明便被罷黜職務。
孫中山先生曾想南北聯合形成夾擊之勢,開啟北伐之戰,無奈直奉戰爭爆發,奉軍敗退,北方雖敗,但南方北伐之事不得不進行。拆橋此事,粵軍內部分化,陳炯明也並未接受孫中山先生的邀請,反而有心自己建立軍隊,自己自成一體。
1924年在孫中山先生的指導下,建立了黃埔軍校,並於次年組織軍校學生參與東徵,討伐陳炯明的軍隊及統治。由於陳炯明的,軍隊勢力弱小,在兩次東徵討伐之後,他的軍隊宣告破滅。隨後便宣布下臺,前往香港避難。
貧困交加不得不說,陳炯明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對於國民政府來說,他曾使國民政府叛軍的一支,對於我黨來說,他是阻擋祖國統一的一派軍隊力量。
然而,仔細探查當時人們對陳炯明的評論可以看出,陳炯明為人剛毅果敢,也可稱為道德模範。孫逸仙更是高度評價他的私人生活,不好女色,生活簡樸,吃苦耐勞,弗如也。在辛亥革命廣東光復後,他曾經擔任廣東副都督,堪稱廣東省長的存在。
眾所周知身為高官,想要私下謀取錢財,還是比較容易的。但令人驚奇的是,他執掌廣東的12年期間,並沒有收斂錢財,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古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現在有陳炯明不為錢財拋棄民族氣節。
陳炯明私產很少,既有軍隊需要犒賞,又有家人需要養活,他也成為了需要為錢財而發愁的人。面對侵略者的威逼利誘,他始終沒有拋棄民族氣節,堅定家國統一,不為外族人所欺壓。
除卻在管理自己的錢財方面,他還明令禁止賭博。在他為數不多的歷史記載中,他以嚴禁菸賭的政策而著稱。在清政府時期,曾把賭博稅收當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可想而知,賭博稅收可以帶來極大的收入。但陳炯明卻明令禁止,截斷官府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在他看來,賭博是一個惡習,令人沉迷於此,使得人,事務乃至國家都為之荒廢。
自禁賭命令下達後,廣東賭博為之一清,陳久明的這一座位深受學界讚揚。這正是由於陳炯明的這些作為,使得他私產寥寥無幾,更甚至在逃亡香港後,貧病交加而亡。去世後,竟無"棺材本"反而由其母親為其下葬。
其子如何雖然陳炯明在政治上爭議紛紛,但在私生活方面甚為嚴謹,經常以不受色惑而感到自豪。雖然在民國時期,中國部分的舊制度被廢除改革,但當時仍然是一夫多妻制。直到新中國的成立,頒布法律宣布實行一夫一妻制。
陳炯明沒有如同別的軍閥頭子一般三妻四妾,身邊寵妾環繞。他的一生只娶了一位夫人,伴一人終生。陳炯明在他求學時候與老師的女兒黃雲相識,在學習過程中,兩人逐漸深入的認識彼此,心生好感。
在1899年,陳炯明迎娶了他的夫人黃雲,婚後更是將妻子視若珍寶,兩人恩愛,一生相處融洽和睦。兩人結婚之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黃芸女士接連為陳炯明生下了五個女兒,乃至於陳炯明大把年紀仍沒有兒子。
在此情況下,很多人都勸解陳炯明娶一房小妾為其傳宗接代。但陳炯明沒有接受,發誓此生只有一個妻子。此後,兩人有孕育有三子,分別是陳定夏,陳定炎和小兒子陳定炳。
陳炯明在香港去世的噩耗傳來,3個兒子急忙前往,不幸其長子在回香港的途中感染疾病,不久不治而亡。次子,陳定炎則是航空機械專業,曾於哈佛深造,並曾於美國多所大學任教,在閱讀歷史後,發現父親竟無美名,晚年致力於父親的"翻案"中。小兒子陳定炳,比較低調,並無過多的記載,僅知其名是由愛國學者章太炎的名號中所取。
文/史海觀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