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精選

2023-08-04 19:20:19 2

  你家有家譜,你村裡有祠堂,你看見小夥伴們兩個字的名裡頭一個字跟你一樣,所以你知道你們是一輩的人。看完紀錄片《客從何處來》後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觸呢?

  《客從何處來》觀後感一

  終日奔波,各種忙亂。等時光匆匆流逝,回首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每一段過往就是一場兵荒馬亂。

  從英語的學習中短暫抽出身來,靜下心看完了這一季的中國網友原創投遞大型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對於我來說,這首短短的小詩是在熟悉不過了,甚至今日背起,依然會在眼前浮現出當年那種青蔥的散發著香草芬芳的童年時光。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的課本上,攤開課本跟著老師,笨拙的用手指著字,一個個的念。時不時旁邊還有一個調皮的二愣子少年發出一聲怪叫,惹得全班哄堂大笑.總之,這就是我關於這首詩的全部童年回憶.

  然而,現在,眼下,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所思所想當中卻已經不是那麼簡單了.什麼是血?什麼是緣?什麼是親?什麼是戚?什麼是家?什麼是國?這一切的一切,被裹挾在風馳電逝的歷史中,從眼前飛馳而過,我來不及驚嘆,來不及感慨,甚至來不及擦拭一下眼角的淚滴:易中天的十八氏祖易先奮勇守衛交趾縣城,終因孤立無援城破自殺;阿丘無辜的外祖父祖母被士兵拉到橡膠林斬首,匆匆消逝在了歷史的塵埃;曾寶儀的外祖父被迫遠離大陸半個世紀,而後返鄉撲倒在父母的墓前失聲痛哭;馬未都的父親因為胞弟之死而頓悟生命的價值,背著家人毅然參軍抗日......這一個個歷史事件對我來說都是那麼親切,仿佛就發生在我眼前,和歷史書上的寥寥數行不同,畢竟當年的傷亡人數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甚至當你靜下心來細細聆聽、觀察,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歷史,一個所有人都無法繞開的壁壘,如此真實的矗立在了面前。

  觀看片子時,發現有一句話在彈幕中反覆滾動出現:大歷史中的小人物。起初看到這句話很感慨,但是現在再想卻覺得這種想法有一些膚淺。要我來說,反而是大人物從小歷史中走來。因為在我看來,這次節目的價值不單單是讓我們回顧歷史,揭開那些多年無人問津的先祖的傳說,比起這些,我感受更強烈的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生存,頑強生存,以一種無法預料的命運同自己、同自己同時代的人、同自己的祖先、同自己的後代在時間的夾縫中相遇,自己的每一個決定,不論重大或是輕微,都對他人產生了影響,輕者是觥籌交錯,相忘江湖,重者則是命運悲喜,沉浮此生。

  在這一整個尋根過程中,是人,被擺到了我們的面前。不論是權傾朝野、烜赫一時的名門望族,還是卑微低賤、埋沒荒野的布衣平民,他們無一例外,都通過自己頑強的生存方式,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以饗後人。作為後人的我們,在千百年後,面對祖上遺留下來的」財富「,無需多言,稍稍鞠上一躬,奉上一炷香即可,畢竟時間留給我們的沉思也還不夠,歷史帶給我們的細節也還太少。甚至再仔細回想一下,豈止是祖先,我們又對自己了解多少?

  茫茫人海,身世浮沉,不知道明天自己將要往何方。如果這時候再有一個人從幾個世紀後穿越而來,指著你的鼻子大罵,因你的無所作為而害的後世顛沛流離時,不知心裡究竟作何滋味?前朝陳子昂有詩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歷史所給予每個人的滄桑感,都需要我們獨自來背負。然後在我們行將就木時,把這個包袱鄭重的交給下一代,順便捎上一句囑託:」小子,你給我好好活!「

  最後,簡單談論下其他的細節方面。陳衝的兩集略感不滿,有充數之嫌,陳衝自己貌似也是完全一直在出戲狀態,獨白貧乏且缺少真情實感。剪輯有些確實囉唆,不過總體瑕不掩瑜,還是四星好評。在評論區發現一句經典:「王侯將相確有種乎」,很值得一贊!

  《客從何處來》觀後感二

  本來,追尋一個先人的旅程不會是這麼一個偵探片一樣的故事。中國人對於血緣傳承和家族勢力的執念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戰勝著改朝換代的戰火離亂。

  你家有家譜,你村裡有祠堂,你看見小夥伴們兩個字的名裡頭一個字跟你一樣,所以你知道你們是一輩的人。但是現在,你得靠著躺在善本室裡好多年沒人看過的,因為拍電視的噱頭才拿出來的隻字片語來確認你爺爺奶奶甚至爹媽的事跡。

  中國人對於歷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話說,是「慎終追遠」,對於過去的學習和尊重,最早來自於祭祀時候對於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這個古老的農業文明裡,家族不僅代表著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榮耀,身份和信譽,它更是一種最終成為政治勢力的家族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成為一種歷史發展中與朝代更迭時而並行又時而分開的隱形實力。除非被另一種政治力量專門針對,否則,它具有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活力。舉個例子,除了沒有軍事力量自我防備之外,易老師家的言馨堂裡有書齋等各種生活配套設施,這很像魏晉時候的塢壁——可以在亂世裡自我供給自我保存。

  而現在,需要後人這麼費力去探究家族歷史的原因不外乎不問和不說。

  不問的原因很簡單:忙,沒興趣,或者反正時間還長,以後慢慢說。然而何至於一無所知,恐怕是因為「不說」。

  易老師雖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現欲,所以看起來總有點違和。但是易老師也時而說點真話:比如說聽到他的繼外婆是燕京大學外文系的畢業生,但他從來沒聽她說過一句外語的時候,找來捧哏的專家糊弄說,那是因為你挖掘不夠深。然而易老師說,那時候誰敢說外語啊,那不是美國特務嘛。易老師的表現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他幾次的轉頭嘆息。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說」還是「不願說」才是這麼多長輩對於家族故事諱莫如深的原因。它隱藏著歷次政治勢力對於「家族」這個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會結構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這樣一個穩定的層層疊疊的忠誠的構架。

  請別誤會,不獨我朝,從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開始了。戰爭和改朝換代都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著,而後我們這個自古最重血統的民族走到了這一步——你爹媽的事跡成了一個謎。

  這節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賓的選擇,故事的裁剪都簡直如同春晚一樣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本季當紅,國際知名人士,還要有文化人。於是有了易老師版的《走進科學》,硬凹的偵探式的「死亡名單」開局。然而這個故事的內容讓製作方不得不正視這個節目裡相似外國節目永遠不會有的沉重——這個國家在這一百年間經歷的戰火和離亂,被屠戮的生命,被踐踏的尊嚴。

  所以所有的宣傳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們要去了解過去,要去撫平傷疤。然而,這傷疤從何而來,又為什麼受傷的人如此諱莫如深?

  或許是節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這些問題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為觀者,你不去想這些問題,其實永遠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從何處來。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