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文化分布圖(山西民俗文化的五大區域劃分)
2023-07-19 05:57:26
民俗文化的地域劃分,不完全等同於行政區域劃分,而是與地理環境、經濟生產、方言土語、民間音樂、地方戲曲等有密切關係,比如晉南的方言土語和民間音樂與晉中就有很大差別,而與陝西關中相近,音樂界稱之「音樂」或「音樂色彩區」,民俗界稱之為「民俗文化圈」。山西民俗文化俗文化可分為五大區域或五大民俗圈,即:晉南地區民俗圈、晉中地區民俗圈、晉北地區民俗圈、上黨(晉東南)地區民俗圈和晉西地區民俗圈。
晉南民俗圈涵今臨汾、運城兩市,晉中民俗圈涵今太原市、晉中市、陽泉市、呂梁地區薛公嶺以東的交域、文水、汾陽、孝義;晉北民俗圈涵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上黨民俗圈涵今長治市、晉城市;晉西民俗圈涵今呂梁地區薛公嶺以西的離石、柳林、中陽、交口、石樓、方山、嵐縣、興縣、臨縣等縣(市)。
晉南名俗圈
1
晉南地處韓信嶺以南之汾河下遊,黃河自北向南又折向東流,形成黃河三角洲,古稱「河東之地」。唐堯、虞舜、夏禹都曾在晉南建都,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古代民俗文化遺存十分豐饒,西侯度人、匾河人、丁村人、陶寺人創造的原始的民俗文化,演變為今日晉南民俗。農業生產以麥為主,飲食習俗以饃為主;居住習俗廳堂樓房,裝飾華麗;方言土語屬中原官話;威風鑼鼓,粗獷豪放;蒲州梆子(蒲劇),聲態迷離,高亢激越。
晉中名俗圈
2
晉中地處山西中部,西部呂梁山,東部太行山,汾河從中部由北而南穿過,是古代中原民俗文化與北方民俗文化的交錯之地,胡漢相融。農業生產以麥為主,輔以雜糧;飲食以麵條為主;居住房屋結實,擺設講究;中路梆子(晉劇),舒展華美,娓娓動聽。
晉北名俗圈
3
晉北地處山西北部,北面出長城與陰山大漠相連,地處中原王朝的北部邊陲,古代曾是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突厥等頻繁活動之地,「人性勁悍,習於戎馬」。農業生產以雜糧為主;飲食習俗喜吃莜麵、土豆;居住簡陋;民風尚武;民間歌曲,豪放悠長;北路梆子(雁劇),慷慨激越,具有邊塞風骨。
上黨名俗圈
4
上黨地處山西東南部,是出入河北、河南的重要孔道,太行山險峰陡立,絕壑深阻,「為天下之脊」。農業生產以粟谷為主;飲食習俗喜吃小米飯;居住習俗簡易質樸;民間說唱,尤為繁盛;上黨梆子,激情奔放,振聾發聵。
晉西北名俗圈
5
晉西地處呂梁山西側至黃河以東,西渡黃河與陝北相交,漢時屬西河郡地。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古代「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漢書·地理志》)農業生產以粟豆為主;喜吃小米錢錢飯;喜住窯洞;晉西山曲,清奇高遠;傘頭秧歌,華美翩躚。
在上述五大民俗文化圈內,又可分為若干片,如同屬晉中民俗圈的太原片、陽泉片、交文汾孝片,從語言習俗上看,各有區別。甚至於在一縣之內,風俗也有不同,如晉東南與晉南相鄰的沁水縣,縣境東西長南北短,城關以西的沁水人說的是中原官話,看的是蒲州梆子;城關以東的沁水人說的是晉東南話,看的是上黨梆子。
山西的民俗文化圈,實際上已越出現今山西省行政區,影響到「晉語」流行區,也就是語言學界所說的「山西省及其毗鄰地區有入聲的方言」地區。由於明代興武年間山西路、澤等地曾移民到河北、河南等地,清康熙以來,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山西北部又大量移民移至內蒙古地區,山西移民帶去了山西的語言和風俗,使當地民俗具有了山西特色。明清以來,山西商人在內蒙古、陝西、河南、河北一帶都很活躍,商人將山西的民俗文化帶到當地,包頭市就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的民諺。復盛公的財東是晉中祁縣喬家堡人,因而,包頭的民情風俗就類似於晉中民俗,也包括晉北民俗,說的是山西話,看的是二人臺和山西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