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禮儀文化之拱手禮
2023-07-19 05:16:40 2
相信大家都有看過古裝劇,裡面經常能看到兩人行「作揖禮」以表示感謝和尊敬。「作揖禮」也叫「拱手禮」在中國禮儀文化中國拱手禮的歷史悠遠,如今我們都是以握手或打招呼的方式表示。但是你知道「拱手禮」的意思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拱手禮已經有兩三千年的歷史了,從西周起就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古人通過程式化的禮儀,以自謙的方式表達對他人的敬意。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來表現出「敬」的,而不像西方人那樣喜歡肉體親近。這種距離不僅散發著典雅氣息,而且也比較符合現代衛生要求。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禮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個人而言,體現了一個人內在的修養和素質,對於社會而言,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的一個真實反映。中國人自古崇尚禮儀,有深厚的禮儀制度,而隨著社會的進展,一些傳統禮儀漸漸被忽略,對於禮儀之邦的國家來說,一些優秀的中華禮儀還是需要我們重視和發揚。
「拱手禮」也許不適用於對長輩,但對待長輩也絕非全部是磕頭。古人禮儀煩瑣,僅一個「叩禮」就可以演繹出無數種叩法,所謂「三跪九叩」,恐怕連民俗專家也未必能演示出原來的真面目,何況是普普通通的百姓?而「叩禮」在喪事、喜事、皇宮禮儀、社交禮儀中均有不同表現,即便是真正的民俗專家、民俗學者,恐怕也未必能知曉全部。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當對方拱手時,受禮者也應以同樣拱手表示友好。
在我國,拱手致意通常用於以下場合:
每逢重大節日,如春節等,鄰居、朋友、同事見面時,常拱手為禮,以表祝願;為歡慶節日而召開的團拜會上,大家歡聚一堂,互相祝願,常以拱手致意。婚禮、生日、慶功等喜慶場合,來賓也可以拱手致意的方式向當事人表示祝賀。雙方告別,互道珍重時可用拱手禮;有時向對方表示歉意,也可用拱手表示。
溫馨提醒:
拱手致意時,往往與寒暄語同時進行,如:「恭喜、恭喜」,「久仰、久仰」,「請多多關照」,「節日快樂」,「後會有期」等等。
您可能也喜歡:
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你知道嗎?
傳統文化:傳統漢族服飾文化
淺述中國古代社交禮儀
關於中國節日待客禮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