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窮的沿海城市寧德(一座像五線城市的三線沿海小城)
2023-07-19 19:27:15
說句實在的,在去寧德之前,我還有一些小興奮。畢竟經常在縣城、鄉鎮中輾轉的我,終於能經過一個地級市了,而且還是三線的,這樣我就有很多的優質素材可以採集了。
寧德市
提早結束了羅源縣的行程,搭上了前往寧德市的高鐵。就在坐墊還沒暖熱的一瞬間功夫,遠處城市的高樓即刻映入眼帘。不過叫我驚訝的不是遠處的寧德市,而是高鐵跨海大橋下方的景致,我原本以為列車可以在茫茫的大海之上飛馳,可是下方都是淤泥和草地,像是來到了一片河口衝積平原,感受不到一絲大海的波瀾壯闊。
高鐵大橋下的景色
可是下車之後我才注意到,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還不止這些。寧德市比我想像的要小得多,它的有效城建面積幾乎與我前面經過的連江縣差不多大,城市的邊界肉眼可及。
寧德北部的邊境
先不說它是個三線城市吧,就拿我前面經過的四線城市,西寧市和寶雞市進行對比,感覺都有相當的一段差距。
人民廣場
寧德老城
於是我開始嘗試著去尋找寧德的市中心,準備用鐵的事實將我的第一印象推翻。多虧了高科技的衛星圖,我將寧川北路與天湖東路的交叉口作為我的第一個目標。
寧川北路與天湖東路交叉口
目測這裡是商業區最為集中的地方,很多橫向的道路在穿過寧川路之後,表示道路方位的名稱多發生了改變,很符合城市中軸線的定義。可是來了之後才發現,這裡的商業廣場平平無奇,絲毫都勾不起人想要進去購物的衝動。
寧德萬達廣場
首先說一下萬達廣場吧,總感覺王健林像是在應付差事,這城市裡唯一的一處萬達卻僅建了下方的樓裙,作為慣例應該會配有幾棟高層寫字樓的,總覺得這樣的「禿頭」萬達看起來很不習慣。不過後方慣有的商業街還是有的,倒是彌補了一些它的不足。
寧德萬達廣場
我之所以對寧德抱有非常高的期望值,是因為它有著三線城市的地位。這就說明,無論是城市建成區的規模,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發展水平,都必須非常的具有競爭力。
特色的商業建築
那究竟有什麼深層原因叫這座城市躋身為三線呢?先拿最直接的綜合打分來看,寧德的優勢在於未來可塑性以及城市的樞紐性,這些都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觀測到的。而寧德得分最低的兩項是商業資源的聚集度以及城市人口的活躍度,這些都是最直觀的表現在外的。可寧德偏偏就弱在了這裡,這就叫像我這樣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產生了誤解。
三線城市的評分比例
翻開寧德市的過往,我們會發現,這座城市的繁榮不是理所當然的世代傳承,而是一篇後來居上勵志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閩東這一塊為福安專區,專員公署的駐地在福安。1971年之後,福安的地位才逐漸被寧德所取代。
西山腳下
為什麼我會用「逐漸」這兩個字呢?因為閩東行政專署雖已從福安遷至寧德,可寧德卻只有行政中心這一名頭,遠遠沒有成為閩東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實力,僅僅是一個不及縣城規模的小商業集鎮。由於經濟發展滯後,城市建設在這一段時間裡進展得非常緩慢。
山坡上的民宅
直至1999年底,寧德成功撤地設市,駐地在新設立的蕉城區。之後,寧德市的發展才正式步入了快車道。
寧德老城一角
在寧德生活的本地人一定都清楚,寧德的老城區在寧川路以西,透天厝樣的房屋一直蔓延到山坡之上。上學上班的話得要反覆地爬山,要是體力不好的人爬完全程定會精疲力盡。
山坡上的房子
而且這裡的道路比較窄,為了停車時不會將路堵住,還專門為老城山坡上的居民設了這種微型的電動公交車。
電動小巴
這樣,人們心中就有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寧德人不優先發展東邊的平地,偏偏卻往坡勢陡峭的山坡上擠呢?這是因為你並不了解百年前的寧德。
山上的廟宇
我們知道,在寧德新城的中心有一座孤山,就是現在的塔山公園。這座山的後方全都是新蓋的高層住宅樓,與寧德的新城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塔山後的小區
可誰卻曾想到,這座山在民國之前還是海水中央的一座孤島,名字叫「酒嶼」。山上的塔也不叫如意寶塔,之前這裡的塔名叫靈瑞塔,因為塔坐落在酒嶼之上,人們更喜歡稱它為酒嶼塔。
如意寶塔
在東湖塘還沒有圍墾之前,酒嶼的周圍島嶼羅列,孤塔高標。每每到了早晨霧氣溼重的時候,古塔在浩渺的煙波中時隱時現,宛若蓬萊仙島。
民國之前的塔山
據目擊者口述,這座靈銳寶塔高約20餘米,七層八角,通身由花崗巖砌造。不過由於年久失修,藤蔓和樹木從塔身的縫隙中長出,感覺隨時都要垮塌。1938年的一天中午,附近的人們突然聽到一聲轟鳴的巨響,酒嶼上的寶塔化作了一片持久不散的煙塵,寧德的地標自此消失。
塔山的入口
如果這樣說的話,寧德後來的城區多為圍海造田的成果。我在途中坐高鐵看到的那片溼地,應該也是出於攔截河流泥沙與人民群眾辛勤的雙手。並且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灘涂將會像現在的新城一樣得到開發,寧德城區的面積將會成倍地增長。所以這裡未來的可塑性強並不是空穴來風。
寧德新開發的城區
除了酒嶼這座塔山,寧德城區北邊的鏡臺山上,還曾有一座建於北宋時期的育英塔。雖然這座育英塔幾百年前就已消失不見,可高聳於山頂的靖海樓同樣可以叫人感受到那座古塔昔日的雄風。
靖海樓
站到上面就可以俯瞰寧德的全境,山下的房屋見縫插針,山坡上的道路縱橫交織,向山要地、向水要地已然成為寧德的常態。
山坡上的民宅
在寧德不同的街頭巷尾來回打卡,我不知覺發現這裡人對抗倭名將戚繼光有著特殊感情。
戚繼光雕像
在寧德西山的山坡上,有一座村民們於1986年自發集資籌建的戚繼光公園,也是福建省首個農民辦的公園。除了戚繼光將軍在戰馬上馳騁的石像以外,周圍還有靈溪禪寺、經靈寺、居士林、伽藍殿等不同規格的寺院。
戚繼光公園附近廟宇
都說寧德的山坡上多寺院,這樣看來果然是名不虛傳。當地人對戚繼光的紀念不止停留在景觀上,這裡有一種非常知名的小吃繼光餅,據說就是戚繼光將軍率兵入閩追殲倭寇的時候發明的。那時這裡連日陰雨,山中的木材溼漉漉得不能開夥,每次架鍋燒飯都會拖延不少時間。於是便有了這在爐中烤制的乾糧,繼光餅在製作時,中間專門戳了一個小口。
繼光餅
在外行軍的時候可以用麻繩從餅的中間穿過去,一次帶上幾天的口糧不成問題。這樣做最大程度地保護了餅外皮的密封性,使其免於受潮和變質。
芝麻繼光餅
說出來不怕你們笑話,我一開始聽到蕉城這個名字,覺得應該是這裡盛產香蕉。可是轉念一想,這樣去命名一個城區顯得不是很嚴肅。那我們就從「蕉」這個字開始入手。
香蕉樹
據史料記載,寧德之前的城牆被倭寇洗劫夷為平地。知縣林時芳決定招工採石以重建縣城,因竣工以後的城牆形狀像芭蕉葉,故稱這裡為「蕉城」。還有一說是建城的材料多採用附近的礁石,故以建城的材料將其命名為「焦城」。為了追求美感,才將「焦」字改成了「蕉」。
山坡上的廟宇
至於百年之前發生了什麼,單憑史料的文字證明有些莫能兩可。但是國民政府時期,將原城牆拆除後成立的一個「南北長,東西狹」的鎮,因形狀酷似芭蕉葉的原因而直接將其命名為「蕉城」。
寧德老城
現在你要是來到了南漈公園,會發現它就是按照葉片的形狀設計的,這也算是給「蕉城」這個名字進行了一次全民科普吧。
南漈公園
如果你來到了南漈公園,會發現山的上方有很多佛道兩家的廟嶼。
南漈公園
在喜歡踏青的寧德人眼中,這裡就是一片最理想的郊遊路線。走在山坡上,總能看到如織的遊人在這裡上上下下,引得一些賣土產的農戶在石階這邊做起了生意。
爬山石階
他們賣的這塊植物的根莖學名叫涼薯,是一種口感像水果一樣的蔬菜,將外面的皮扒開就可以直接吃。別樣的風景和美食就是旅途中的人們最難忘的回憶。
涼薯
說到了出去玩,我發現寧德人在享受室外生活,休閒踏青上幾乎達成了全民共識,在街心公園裡就可以搭起帳篷進行野營,並且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公園裡的帳篷
其實我覺得這樣也別有一番樂趣。一路上走了這麼多的地方,從來沒有見過城市裡的公園和廣場還能這樣利用。市民們驅車前往這裡,拿出了帳篷和餐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樹陰下一邊吃飯,一邊暢聊。忘記了平日的任務和應酬,看著孩子們歡快地拉著風箏線在眼前雀躍而過,感覺這裡真是一個適宜於休閒的愜意小城。
人民公園
我想這應該跟寧德的氣候有關係,北方的城市不是太熱就是太冷。而寧德這邊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海灣中的水汽起到了很好的溫度調節作用。擁有這麼良好的先天條件,成天拘束在房子裡吹著空調,確實太過可惜。
寧德會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