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通濟橋的歷史,你曉得多少
2023-07-19 08:03:43 2
當生命是一座通往上帝的橋梁,那生命就是神聖的,而如果你不利用它做為通往上帝的橋梁,生命就會很凡俗、虛偽、虛幻和空想。橋梁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建築,自然是在非常多地方使用的,你對佛山的通濟橋歷史有多少了解嗎?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解析。
通濟橋在佛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意義,是佛山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木橋。據專家考證,該橋早期由鄉民集資修建的木質人行橋。通濟橋橫跨洛水河,北連金魚街,始建於明代,分別於嘉靖38年、隆慶2年、萬曆9年三次重修。
天啟六年戶部尚書李侍問再次發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濟橋」取其「必通而後有濟也」之意。民國初年,通濟橋附近河道淤塞,已極少往來。解放後,佛山馬路多次擴建,通濟橋下的河湧被改為暗溝,橋面被改為大馬路,這一帶再也找不到「橋」的痕跡了。
行通濟是廣東佛山的一個傳統習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行通濟,無閉翳(即無煩惱)」這句俗語早已聞名佛山,它的意思是說,在正月十六到通濟橋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煩惱,得到幸福、安康。
行通濟的習俗據傳與神話傳說神仙留金建橋時曾有「通吾困,濟吾貧」之言有關。通濟橋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橋梁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位於佛山普瀾公路北端的同濟路口。最初修建的通濟橋,是一座木橋,建於何時已無從考究。木橋年久失修,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建成木石拱橋,取名為「通濟橋」。
後人又在橋頭增建一座小石碑,上刻「通濟橋」,旁邊刻有對聯一副「通七堡之遊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濟萬人之來往,曲橋跨水,豔稱村尾垂虹」,這副對聯道出了通濟橋為民造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