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是哪三種,它們從何而來
2023-07-19 23:13:19 1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體現了中國千百年的文明。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就融入在這個字中。我們常常把孝順掛在嘴邊,正是因為孝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那麼不孝有三是哪三種呢?本期民族文化來你來看看不孝的由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後代為最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是怕無後,所以君子認為這和告知了差不多。」
另一種意思是:「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其中又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娶妻本應先告訴父母,舜帝沒告訴父母而娶堯帝的二女為妻,就是不守後代之責,(因舜家庭情況複雜---其父和弟弟屢次想傷害舜的生命,)所以明理的君子看來,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就和稟告了父母是一樣的。」第一種解釋普遍為封建社會所接受,第二種解釋的支持者也不少,至於哪種理解是絕對正確的,則是見仁見智,不應輕易斷言某種解釋。
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裡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跡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後來漢代人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他在注釋孟子上面的話時,說:「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這裡他把無後解釋為了「不娶無子」,從此開始了兩千多年的誤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認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對父母無條件地屈從,容忍他們做不義之事。
你可能也喜歡:
民族服飾:維吾爾族服飾圖片
民族服飾欣賞:赫哲族服飾圖片
【城市文化】北京歷史文化知識大全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