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怎麼躋身一線城市的(細說深圳在一線城市中的競爭力)
2023-07-20 00:15:09 2
來源:讀特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創新工程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準與理想標杆》」(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深圳2021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僅次於上海,排名第二;另外,深圳的當地要素競爭力、經濟活力競爭力排全國第一。
這份報告是什麼來頭?小政了解到,這份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是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的第19次年度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倪鵬飛作首席研究員,全國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聯合完成。
報告包含了哪些重要指標?從報告可以看出,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報告詳細評價了中國291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及其它分項競爭力。
而綜合所有分項競爭力來看,202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表現最為突出的五個城市為: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廣州。這五大城市不僅包攬了綜合經濟競爭力、當地要素競爭力、經濟活力競爭力、營商硬環境競爭力、全球聯繫競爭力前五,而且在可持續競爭力、營商軟環境競爭力、科技創新競爭力、環境韌性競爭力、社會和諧競爭力等方面也名列前茅。
而作為四個一線城市之一的深圳,具體表現如何?與往年相比有哪些排名變化?先來看看深圳在幾個重要分項競爭力排名的情況——
2021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前十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無錫;
2021年中國當地要素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深圳、上海、香港、北京、廣州、臺北、南京、成都、武漢、杭州;
2021年中國營商硬環境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香港、北京、廣州、高雄、廈門、臺北、澳門、東莞;
2021年中國全球聯繫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廣州、天津、杭州、廈門、南京、大連;
2021年中國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香港、深圳、臺北、上海、北京、廣州、武漢、蘇州、南京、廈門;
2021年中國經濟活力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北京、香港、上海、廣州、南京、廈門、臺北、杭州、珠海;
2021年中國環境韌性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香港、澳門、深圳、東莞、舟山、廣州、上海、廈門、蘇州、汕頭;
2021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武漢、廣州、南京、臺北、青島;
從各分項競爭力排名可以看出,深圳表現搶眼,幾乎名列前五,其中在中國當地要素競爭力和中國經濟活力競爭力排名中均位於第一位。
在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中,深圳位於第二,上海超越香港、深圳,居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
在中國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中,深圳排名顯著進步,連超香港、杭州、廣州、臺北等城市,位居第三。總體上,深圳的表現還是很搶眼的。
然而排名背後,呈現了哪些城市競爭力發展新特點?又透露了哪些信息?結合報告,小政梳理了幾個值得關注的亮點:
頭部城市排名基本穩定,綜合經濟競爭力「南升北降」
根據報告,2021年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研究發現:頭部城市排名基本穩定,區域中心城市仍然引領全國;深圳雖然相較去年下降了一名,但仍保持在前三的位置,排名依舊穩定。
具體來說,上海超越香港、深圳,居綜合經濟競爭力第一。從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0強角度來看,各城市的總體變化格局已經大致確定,但前3強城市有所變化,其中上海上升2名,超過香港和深圳,居中國第1名,而深圳則下降1名,排全國第2名,香港下降1名,排全國第3名。
除此之外,北京、廣州、蘇州、臺北、南京、武漢、無錫、杭州、成都、寧波、佛山、澳門、長沙等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相對於去年均維持不變,頭部格局基本穩定。在前20強中,僅廈門上升3名,東莞上升2名,上升幅度較大。
總體來看,綜合經濟競爭力「南高北低、南升北降」的趨勢依舊延續,而「東高中西低,東降中升」的(趨勢)開始出現;從層級角度來看,二線城市內部差異較小、競爭激烈;各省份基本均呈現綜合經濟競爭力上升的省份趨於收斂,綜合經濟競爭力下降的省份趨於發散的狀態;從城市群角度來看,中部的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上升幅度最大。
一線城市領跑城市營商硬環境,深圳最具經濟活力
總體來看,在中國城市營商硬環境排名中,「北上廣深」佔據了前五位,其中上海排名第一,深圳排名第二。
小政了解到,在深圳,營商環境改革是作為「一號改革工程」的重要改革項目。就在今年6月,深圳在此前3版方案先後推出500多項改革舉措的基礎上,再次推出了深圳4.0版營商環境改革政策,圍繞構建要素高效配置的市場體系、對接國際通行經貿規則、打造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生態、夯實規範高效的公共服務基礎、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等5大方面,提出26個領域共計222項改革任務。
值得關注的是,在分項排名的2021中國經濟活力競爭力榜單中,深圳位於第一,與去年相比蟬聯榜首。這說明深圳經濟活力競爭力最強,而該項指標衡量的是城市的經商便利度、青年人才比例、經濟增長率等,營商環境的發展情況,是影響城市經濟活力競爭力排名的重要因素之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至6月,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企業及個體戶)258449戶,同比增長10.4%,其中企業167705戶,同比增長12.5%,個體戶90744戶,同比增長6.7%。可以說,商事主體激增的背後,離不開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
總體來看,中國城市營商硬環境競爭力整體呈橄欖形分布;從區域角度來看,發達區域分化明顯,次發達區域快速收斂,集聚與擴散並存;從各省角度來看,發達地區空中運輸優勢不容小覷,省內差異全面縮小;從層級角度來看,一線城市全面領跑,低層級營商硬環境加速分化;從城市群角度來看,長三角與珠三角城市群保持領先,與京津冀城市圈的差距逐漸拉開,海峽西岸城市群繼續穩步提升。
深圳科技創新競爭力顯著提升,超過香港
在所有的分項競爭力排名中,深圳的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是排名變化幅度最大的,與去年相比上升了3個名次,位居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超過了排在第四的香港。這說明,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正按下「加速鍵」,而深港科技創新競爭力在全國的「領跑」姿態,也將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帶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作為「創新之城」的深圳,40多年來,一直將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聚焦科技創新「主戰場」,深圳建立起了「基礎研究 技術攻關 成果產業化 科技金融 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同時還提出,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這為深圳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強大動力。
就在2021年11月3日在北京隆重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深圳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由11家深圳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參與完成的13個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通用項目)。
總體來看,深圳、青島、廈門、珠海、東莞等中心城市排名顯著進步;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呈現板塊梯級分布;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空間分化進一步凸顯;大學指數和科技企業指數依然是制約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提升的短板;珠三角、北部灣、武漢城市群科技創新競爭力提升明顯,而晉中、遼中南、南昌城市群下滑顯著。
此外,報告還發現:我國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目前不同程度的存在沒有形成多組團體系,居住區域過於集中和單一,功能區和預留空間分布不均衡,道路交通體系建設過於封閉和一元化;存在總體規模大,核心區密度高,空間人口分布不合理等問題。
主題報告提出特大和超大城市功能疏解措施為:要遵循城市演化的客觀規律,立足於大都市圈發展的更高站位,破除制約大都市圈內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來實現特大和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的有序疏解,推動大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我國超大特大城市健康發展,應當降低人口密度、開發強度,提高經濟密度,提升功能,擴大都市圈的空間面積,疏解低端功能,建高能級的城市。特別應當制定多層嵌套的大都市圈空間規劃;建設多組團、多中心、多層級的城鎮體系;積極引導市場來推動特大和超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更大範圍的公共產品優化布局;創新功能疏解的體制機制。
(原標題《細說深圳在一線城市中的競爭力(2021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