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語言起源與發展
2023-07-19 23:46:23 1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語言,語言是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傳遞著思想和文明,語言對文化和社會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那麼,在滿族文化中,滿族的語言起源與發展是如何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與明朝和蒙古各部的聯繫日趨頻繁。仍借用蒙古文字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創製滿文提到了工作日程上。
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欲以蒙古字編成國書」,命令精通語言文字的官員額爾德尼和噶蓋創製滿文。額爾德尼和噶蓋推辭說:「我等習蒙古字,始知蒙古語。若以我國語編創譯書,我等實不能。」努爾哈赤說:「漢人念漢字,學與不學者皆知。蒙古人念蒙古字,學與不學者亦皆知。我國之言,寫蒙古之字,則不習蒙古語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國言語編字為難,以習他國之言為易耶?」見二人仍然面有難色,不得要領,努爾哈赤接著又說:「寫阿字,下合一瑪字,此非阿瑪乎(阿瑪,父親)?額字,下合一默字,此非額默乎(額默,母親)?吾意決矣,爾等斌寫,可也。」
於是,額爾德尼和噶蓋奉命在蒙古文的基礎上,遵照努爾哈赤創製滿文的基本原則,即參照蒙古字母,協合滿族語音,創製了無圈點的滿文,史稱「老滿文」。老滿文誕生後,完全借用蒙古文記錄,存在諸多弊病,有時候寫一個詞,有幾種讀法,因讀法不同,詞義也截然不同,遇到人名、地名,困難更大。
於是,達海奉命改革老滿文,老滿文的改革時間是滿族史研究中的疑案之一,史載有四個時間:天聰六年(公元1632)正月、天聰六年三月、天聰三年、天命年間。史載不一,莫衷一是。天聰六年,皇太極命令達海等將滿文加以圈點,以做區別。達海遵旨改造滿文,經過改造的滿文臻於完善,通常被稱為「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
改進後的新滿文,其推廣使用也經過了一個很長的過程,同樣是在女真最高統治者的決策和指導下完成的。從現存的滿文檔案看,新滿文使用初期,存在新老滿文兼用的情況。截至崇德末年,在公文檔案中才完全用新滿文書寫。新滿文的推廣使用,足足用了十餘年的時間,至崇德末年才基本完成。
目前,在數千萬滿族人口中,會說滿語的不足百人,多集中在黑龍江沿岸一帶,其中又以年逾古稀的老人居多。若不及時採取搶救性措施,不用十年,滿語口語就將隨著這些老人在歷史上消失。而懂滿文者,全國亦不過20人左右,這些人目前分布在北京、瀋陽及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您可能也喜歡:
特色明顯的藏族造紙技藝
壯族文化創造「鼻祖」-壯錦
「依山傍水」的布依族建築文化
布依族的情人節「跳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