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仡佬族節日節日大全及習俗
2023-07-18 02:41:58 3
因地理區域的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著屬於他們的傳統節日與習俗。作為少數民族之一的仡佬族也有著他們的獨特節日與風俗。除了和漢族一樣的端午節、清明節與春節,他們還有著其他特別的節日,例如:吃新節、仡佬節、敬雀節等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仡佬族文化中不同節日的習俗與風情吧!
仡佬族在貴州分布廣泛,特別是在黔中,黔北各縣均有不同數量的分布,語言,習俗差別也較大,但仡佬族都來源於古代濮人。其習俗任有一致的相似性。下面就說一下仡佬族的節日:(按農曆的時間先後)
大年:一般正月十四,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晚上插天香,追蟲蟲螞蟻,追亮火蟲,第二日(正月十五)凌晨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大年重在燈。
三月三:山王菩薩生日,有些仡佬族為了還願而祭祀山王。
清明節:跟祖墳掛青。
端陽節:一般五月初五,吃粽子。祭祀祖先。
月半:一般七月十四,割新谷嘗新,祭祀祖先。
八月節:仡佬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早在唐宋史書中就有記載。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一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穀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一份,表示全族團結一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一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重陽節:一般八月十五,打餈粑,走親戚(送餈粑)。
小年:一般臘月三十,主要活動有,吃菜板肉,上墳,祭祀祖先(獻飯),晚上祭祀四官老爺,秧苗土地。第二日早上,倒靜茶,搶銀水,吃湯圓,獻飯,小年重在火。
過年
最早仡佬人根據農作物生長規律以十月為年節,嘉靖《貴州圖經》載,仡佬「每歲以秋收畢日為歲首」。清《安順府志》載,仡佬「以十月為歲首」。清代以來,仡佬族人漸仿漢人以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一為過年,原先十月為歲首的習俗漸漸廢止。
年節時期向後推移,並吸取一些漢族過年禮儀,但仡佬年的傳統習俗仍有不少留存下來。各地仡佬族過年,要打糯米粑供祖。糯米粑有大有小,數量有多有少。各寨、各姓氏,甚至在同一村寨集體舉行和各家分別進行兩種,但以各家各戶分別進行的多。
除夕,各戶以豐盛菜餚、酒飯陳列於堂屋神龕前的方桌上,燃香燭紙獻清祖宗後,全家男女老幼歡聚一堂吃團圓飯。
您可能也喜歡:
頗具民族特色的仡佬族建築文化
獨具民族特色的仡佬族民居文化
仡佬族崇拜什麼,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與眾不同的傈僳族語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