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愷之女廖夢欣簡介(第一代青春偶像明星廖有梁和發生在寶應水鄉的柳堡的故事)
2023-07-08 00:11:31 1
今年的4月23日是廖有梁去世20周年,當年舞蹈演員出身、一臉英氣的他在《柳堡的故事》中成功塑造了副班長李進的角色,贏得萬千觀眾的喜愛,被譽為新中國第一代青春偶像明星。
雖然在電影裡廖有梁有著美好的愛情結局,但現實生活裡他的妻兒卻離他而去,晚年孤單悽涼,終因肝癌而在1999年4月23日離世,終年62歲。
1957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柳堡的故事》是有著8年軍齡的廖有梁第一次上銀幕,該片根據胡石言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新四軍某連進入柳堡村整訓過程中,四班副李進與房東的女兒二妹子相互產生好感,並在革命勝利後重回柳堡與已經成為婦女幹部的二妹子重聚的故事。該片是新中國影壇罕見的描寫愛情與戰爭的影片,可謂打破了當時的禁區。導演王蘋以女性化的視聽語言,述說了一段軍民之間的情感經歷,從而使人們對戰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溫馨。
飾演二妹子的陶玉玲比廖有梁大3歲,也是第一次演電影,正是憑藉他們的青春氣息和清純氣質支撐起了這個東方式的委婉愛情故事,全片沒有一處談情說愛,卻充溢著副班長李進和二妹子純潔真摯的濃情愛意,這些感情通過細膩的人物神情及細節動作含蓄地表達出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柳堡的故事》不僅塑造了優美的人物形象,也突出了蘇北水鄉的風車、楊柳、板橋、輕舟的優美畫面。影片外景地選在江蘇揚州寶應縣的柳堡鄉。柳堡鄉原叫留寶垛、留寶頭,傳說有位狀元南下赴任,因大運河上匪夷為患,改走東蕩,行至此地突遇風雨,便在岸邊插下寶劍繫船,雨後開船把寶劍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寶。
1943年,作為新四軍1師3旅7團《戰鬥報》主編的胡石言隨部隊駐紮在此時,這裡已改名劉壩頭,胡石言在創作小說時為體現既是戰爭又是抒情的風格,遂將劉壩頭改成了柳堡,因「柳」字多情,「堡」有兵味,況且劉壩頭那裡也確實長了許多大柳樹。《柳堡的故事》上映後劉壩頭也就改叫柳堡了。
當年,導演王蘋帶攝製組來到柳堡,她安排演員與老鄉們生活在一起,以體驗自己所演的角色。陶玉玲與飾演「我爹」的康天生一起跟老鄉學划船,跟姑娘們割麥子,還利用業餘時間幫姑娘們學文化。其他演員也和陶玉玲一樣,和老鄉們打成一片。
進入實拍階段,為追求和體現影片特有的濃鬱而又委婉的抒情基調,王蘋採取外景實地拍攝與棚內搭建布景相結合的方法,營造與之相適應的環境空間。她精心選取潺潺的流水,悠悠的風車、輕拂的楊柳、飄蕩的小船、錯落的板橋等極具蘇北水鄉地區特徵的景物,通過構圖、角度、節奏等富於變化而又相得益彰的鏡頭運動,再配以由民歌小調演繹而成的清新優美插曲的反覆詠唱,以及問或傳來的布穀聲聲等音響映襯,為所描寫的既定戰爭背景下的男女主人公所經歷的情感波折,構置詩情畫意般的浪漫氛圍。
《柳堡的故事》在寶應外景地拍攝了兩個月之後回到北京,接著又在京津兩地補拍了兩場戲。其中,二妹子躲在水塘裡的那場戲是在北京蓮花池拍攝的;而片尾處已經當上民兵隊長的二妹子與副班長告別的戲則是在天津東麗區四合莊中學旁的河邊拍攝的。
《柳堡的故事》除了留下了新中國軍事戰爭電影裡第一次出現愛情元素的記錄以外,還留下了這首歷經幾代人傳唱仍經久不衰的插曲《九九豔陽天》。
《九九豔陽天》是作曲家高如星24歲那年的作品,令人玩味的是,這首帶有濃鬱蘇北風味的民歌居然是他這個山西人創作的。高如星出生於山西呂梁興縣,他還為《回民支隊》、《野火春風鬥古城》等多部影片創作了插曲。
今天我們能找到大部分的音頻是來自黑鴨子組合、刀郎等人的翻唱版本,再往前還有王潔實和謝莉斯、張振富和;耿蓮鳳等人的版本,以至於很多印象模糊和年輕一點的觀眾已經難以知道真正的原唱者。其實在電影《柳堡的故事》裡的插曲唱段主要是由當時八一廠的幾位演員禹鼎、潘文林、呼延生、孫佩華領唱的,其中的呼延生就是歌唱明星屠洪剛的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