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父親過世怎麼回覆信息(女孩給去世父親發簡訊)
2023-07-08 05:33:04 3
作者 | 桑梓
看到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女孩叫周周。
初二那年,爸爸去世,媽媽改嫁。再加上當時即將高考,精神壓力過大。
沒有抱任何希望的她,給已故爸爸用過的手機號,發了一條簡訊。
萬萬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她竟得到了回復,而且是以爸爸的口吻!
圖源:《朋友請聽好》
那以後,她經常會和電話那頭的「爸爸」聯繫,分享生活中的小事。
雖然,她知道那根本不是父親。
但這個聯結,確實成為了黑暗時期的一束光,雖然微弱,卻足夠點亮她的生活,激勵著她。
在「爸爸」的鼓勵下,周周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北京的大學。
現在的她,已經參加工作了,生活一直在穩步向前……
這個故事播出後,一度掀起大家對「如何教孩子告別」的討論。
根據浙大一院的數據研究顯示,全世界每年有5000—5500萬人死亡,每當1人死亡,就可能會有5人喪失親人。
告別,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
學會好好告別,才能更坦然地迎接生命之光。
「告別焦慮」,可能正在困擾孩子
然而,卻不是每個人都像開頭的女孩那麼幸運,能夠從陰霾中走出來。
節目《不要小看我》中,一個叫霖霖的女孩牽動著萬千網友的心。
原來,霖霖的媽媽在去年得了急性白血病。
失去母親的她,世界仿佛轟然倒塌。
有一次,霖霖和同學們在後臺準備演出,老師在一旁鼓勵大家:「要演出了,不要緊張,爸爸媽媽全在臺下看著你們的。」
話語未落,同學們手舞足蹈,你一言我一語。
可聽到「媽媽」二字,霖霖頓時就繃不住了,嚎啕大哭起來。
同學拍了拍她肩膀,安慰道:「霖霖你別哭了,這次就能看到你媽媽了。」
霖霖哭得更大聲了:「我沒媽媽了,我媽媽死了。」
圖源:《不要小看我》
這一句話,讓現場的老師聞聲落淚。
然而,隨著媽媽離世,霖霖的情緒和性格也迎來了極大反轉。
以前,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但現在卻變得沉默拘謹。
從不會在爸爸面前提起媽媽,不願意敞開心扉。
但每次都會在幼兒園午休時,拽著老師的袖子,委屈巴巴地說:「我想媽媽了,很想念媽媽。」
她心裡仿佛有一扇厚重的門,把自己緊實地封閉了起來。
心理學上稱之為「告別焦慮症」。
面對父母離異、某個親人去世等重要事件,再缺乏旁邊親人的有效陪伴和疏導,孩子很難有強大的心理防禦機制去對抗。
久而久之,就會困在焦慮和迷茫中無法自拔。
忽視告別,對孩子更是一種折磨
然而,有的父母為了減少對孩子的傷害,會選擇隱瞞至親離開的消息。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故事。
初升高時,我考上了市裡重點高中的重點班。
一進班,就發現我那同桌很奇怪。
他身高一米八五,陽光帥氣,卻沉默寡言,很少與人交往。
按理說,能考上重點班的學生,肯定都不差。可他卻整天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動不動就請假、逃課。
在第一次摸底考中,他的成績班裡墊底。沒人願意接觸這種「差生」,老師也對他置之不理。
然而,在一次體育課中,我得知了他的「秘密」。
原來,他以前成績一直很好,是全家人的希望。
初三那年,奶奶突發疾病,救治無效身亡。
為了不影響他的考試,全家人謊稱奶奶仍在住院,身體良好。
這一騙,就是半年多。
直到中考結束,家人才向他袒露了這一事實。
可一切都晚了。奶奶的最後一面,他此生也無緣再見。
這件事,在他心裡種下了極深的陰影和叛逆。
因為他從小是奶奶帶大的。
那些思念父母的漫漫長夜裡,都是奶奶抱著他,陪著他;
那些被朋友扔石子、被狗追的窘迫時刻,都是奶奶及時出現才幫他解了圍。
他的世界很小,小得只能裝下一個奶奶。
他不懂,為什麼連奶奶最後一面,家裡人都不讓他見?
「什麼狗屁重點高中,為了考它,我奶奶都沒了。」這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就這樣,他成績越來越差,性子越來越叛逆。
第二年,他就轉學了。
具體去了哪兒,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今年清明節時,他又回到了故土,發了一條朋友圈。
看吧。
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告別的力量。
那個沒有好好告別過的孩子,就像個沒被好好愛過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抑鬱、悲觀等情緒,對人生也更容易迷茫。
學會告別,是孩子的成長必修課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要不停地告別。
小到幼兒園告別,大到生命告別。
在每一次的告別中,我們才能真正得到成長。
學會好好告別,是每個孩子的成長必修課。
▪ 「告別教育」不應當浪漫化。
在一項調查中,學者針對5-7歲兒童做了一項研究,發現只要家長情緒穩定,然後簡潔、客觀地向孩子講述死亡、分離事件的真相,其實孩子是能夠理解的,安全感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所以,關於「告別教育」,不建議誇張,也不建議美化,用儘量簡單的語言,如實地和孩子解釋就可以。
▪ 助閱讀,展開教育。
實在不知道如何說,也可以藉助好的圖書或動畫。因為這些藝術作品的表達會更溫柔,也更容易讓孩子明白。
比如,《大耳朵圖圖》裡有一集,圖圖害怕有一天父母會離開他。
於是,圖圖爸帶著他去看畢卡索的畫展,並告訴他:
「雖然畢卡索爺爺不在了,但他卻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很多美麗的畫作為禮物。
他的生命就活在這些禮物裡,永遠陪伴著我們。」
▪ 多陪伴。
孩子之所以恐懼告別和死亡,是因為他們不想和所愛的人分開。
父母穩定的愛,是化解孩子情緒困擾的最好辦法。
平時,父母就應該多陪伴孩子,賦予他們內心的安全感和力量感。
當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後,就不會那麼恐懼與擔憂了。
說起來,人生中難免會遇到生死別離。
所以,離合的關口,別忘了跟孩子談談「告別」這件事。
慢慢地,孩子就會明白: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輛列車,
中途會有人上車,也會有人下車。
遺憾和疼痛,在所難免。
若能以從容的姿態,勇敢地去直視,
我們的孩子多半會更強大,
智慧也會一點點增長。
—— End ——
作者:桑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