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武漢哪裡有地鐵(地鐵延伸至6個城市)
2023-07-20 17:30:38 1
作者:子非魚01 | 武漢地鐵延伸至6個城市2月27日晚上,武漢官方微信公眾號「武漢發布」,發布了一則話題感十足的消息:
武漢地鐵將延伸到6個城市。這六個城市分別是鄂州、黃石、黃岡、孝感、鹹寧、仙桃。
乍一看,的確夠震驚的。
從目前的規劃來看,中心城市地鐵延伸數量最多的城市當屬廣州,廣州地鐵目前已經延伸到佛山,未來謀劃將延伸到中山、珠海、東莞和清遠。
至於北京目前規劃也就延伸到廊坊,而上海已經延伸到了蘇州下轄的崑山,未來還將延伸到太倉、嘉興。
而深圳目前地鐵並未延伸,按照規劃未來也就延伸到東莞。傳言中的延伸到惠州,始終沒有正式文件發布。
如此來看,武漢地鐵要延伸到6個城市,野心的確夠大。
不過,仔細看「武漢發布」的這篇文章,其實所謂的地鐵延伸,更多的是武漢的地鐵與其他的市域鐵路進行對接而已,並不是真正延伸。
目前武漢地鐵真正試下了延伸到鄂州。2021年1月2日,武漢地鐵11號線三期葛店段開通運營,連接武漢與鄂州的葛店南地鐵站。
按照去年年底湖北省發改委發布的《武鄂黃黃建設規劃綱要》,武漢與鄂州之間,還將規劃武黃城際市域化改造 19號線,武黃城際市域化改造及新建鐵路引入花湖機場。
此外,鄂州還在積極謀劃利用武漢軌道交通13號線通道,將市域鐵路從武漢光谷中心城經葛店南站後延伸至鄂州花湖機場。
武漢與鄂州之間,未來會聯繫得非常緊密,畢竟兩座城市之間已經圈定了武漢新城。武漢將鄂州攬入懷抱,鄂州也樂於搭上武漢這趟列車推動自身發展。
02 | 大武漢來了除了鄂州有武漢地鐵真正延伸外,黃石、黃岡、孝感、鹹寧、仙桃都只是謀劃市域鐵路與武漢地鐵對接。
黃石方面:黃石正謀劃對接武漢地鐵11號線、13號線,實現武漢、鄂州、黃石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
黃岡方面:武漢至黃岡市域(郊)鐵路項目已列入省都市圈市域(郊)鐵路線網規劃,
鹹寧方面:武漢至鹹寧市域(郊)鐵路,對接武漢地鐵7號線、9號線,利用武鹹城際換乘,經烏龍泉、土地堂、安山、山坡機場、梓山湖新城、鹹寧北站、浮山後至終點鹹寧南站,融入1小時通勤圈,加快推進武鹹同城一體化進程。
仙桃方面:積極謀劃仙桃至潛江城際鐵路,規劃對接仙桃至武漢市域(郊)鐵路,主動做好仙桃高新區與武漢軌道交通(地鐵)對接前期工作。
孝感方面:武漢地鐵集團與武漢都市圈相關城市正積極溝通對接,共同謀劃引領武漢都市圈發展的市域(郊)鐵路建設方案。現已與孝感市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武漢與周邊六個城市籤訂協議,謀劃與周邊六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對接,目的當然是組團發展,壯大自己的能量場,在擴容之路基本已斷的背景下,這是做大做強武漢的最好辦法。
換句話說,武漢謀劃與周邊6城軌交對接的最終目的,是成為大武漢。
在前幾天寫的《擴容新路線!武漢、西安、昆明、成都,動手了》一文中說過,隨著中央陸續發布的幾份文件,強調「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嚴控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中心城市的擴容夢基本碎了。
現在中心城市想要擴容,只能通過變相庫容方式,也即:
第一條,成都、西安、昆明模式,也即不斷壯大外圍區的產業,讓外圍區的短板補齊,從而整體上讓自身的經濟實力上一個臺階。
第二條,深圳、武漢模式。通過與周邊城市合作。比如深圳與汕尾合作的深汕合作區,比如武漢與鄂州最新劃定的武漢新城。
武漢的抱負絕不止於武漢新城,對周邊6城的軌交對接謀劃,已經彰顯要在中部地區成長為其他城市武漢望其項背的存在,所以,要充分利用周邊城市的力量,抱團取暖,尤其是緊緊擁抱鄂州、黃石和黃岡,因為「武鄂黃黃」是武漢都市圈的核心區。
為此,湖北省在去年年末專門發布了《武鄂黃黃建設規劃綱要》,為了利用交通觸手將周邊三座城市牢牢抓住,在規劃中,湖北省提出:
加快建設武鄂黃黃核心區綜合交通 體系,支撐都市圈「3045」時空聯繫目標:鄰近組團中心之 間 30 分鐘可達,漢口、漢陽和武昌三組團至鄂黃黃組團, 武漢新城至天河機場45分鐘可達。
檢驗一個都市圈是否成熟,軌道交通聯通度是第一條件,都市圈內的生產資料能否實現有效流通,能否實現抱團發展,交通是先決條件。
在建立交通系統的基礎之上,產業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最終推動經濟發展。
在產業方面,武漢與鄂州之間的武漢新城,將培育發展的並非是傳統產業,而是智能製造、生物工程、大健康、信息通信等新興產業。這類新興產業對空間資源利用也不同於傳統產業,往往需要產城融合、設施完備的新的空間類型。
武漢與黃石之間,加強黃石新港與武漢港口合作,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命健康等產業等。
同時,圍繞花湖機場,這個亞洲首個專業的貨運運輸機場,培育發展鄂州、黃岡、黃石三大臨空產業片區,構築全國臨空經濟發展新高地。強化臨空產業集群,在空港緊鄰區(距機場 5 公裡以內)重點發展航空管理、檢驗檢疫、地 勤、維修等航空運營服務,航油、航材、航食等運輸配套服務,以及信息、技術服務等用戶支援服務;在空港相鄰區(距機場5公裡以外)重點培育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食品加工與冷鏈物流、先進位造、高端裝備製造、大健康等航空關聯產業。
產業是支撐一個城市經濟、人口、就業的關鍵,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硬指標。武漢想要成為大武漢,唯有以產業為突破口來尋求。
03 | 武漢的回歸與目標經歷了疫情三年,武漢雖然在2022年年末反超杭州,回到了內地經濟第八城寶座,但是被疫情耽擱了三年,原本與成都之間的112億的差距被擴大至1951.07億元。
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武漢未來的目標:
第一,GDP提前進入2萬億俱樂部。
目前,內地城市GDP登上2萬億的城市共有7個,京津冀的北京,長三角的上海、蘇州,珠三角的深圳、廣州,成渝地區的重慶和成都。
武漢2022年GDP為18866.43億元,不出意外,今年武漢很有可能成功晉級2萬億俱樂部。
屆時,武漢將填補中部沒有2萬億城市的空白,真正構成東西南北中五足鼎立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與成都角逐中國第二省會。
早在三年前,也就是疫情之前,武漢與成都的差距非常微小,本有可能超越成都,成為省會城市中僅次於廣州的存在。
但疫情三年影響,尤其是2020年的影響,讓這個目標不僅擱淺,而且越來越難。
成都過去一些年的強勢崛起,既有自身的努力,更有四川傾全省發展成都的慶幸,還有擴容帶來的助攻。
目前擴容之路已經不可行,武漢要填補與成都之間近2000億的差距,唯有產業一條路。
武漢過去幾年在新舊動能轉換之路上走得不錯,目前的武漢,已經形成了以「光芯屏端網」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
但這些產業支撐武漢目前的地位尚可,想要超越成都,成為全國第二省會,還需要更多的產業厚度和廣度。
這是武漢謀劃軌交與周邊六城對接,藉助產業協作方式,來實現自身目標的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