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象徵:土家族服飾
2023-07-20 04:25:02 1
我們往往可以根據不同的服飾來辨別不同的民族,大多數民族的服飾在歲月的洗禮下都保留了本民族的傳統特點。
那麼,在土家族文化中,土家族服飾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秦漢之後,土家族先民服飾已具有濃鬱的民族特徵,《後漢書》中所記述的「武陵蠻」、「五溪蠻」「好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斕」服飾的審美傾向。
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興起的織錦業此時已進入全盛時期,同時,用五彩華美的織錦製作服飾亦自然成為了土家人的最愛,南宋《溪蠻叢笑》對此有描述:「績五色線為方,文採斑斕可見。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峒布。」《大明一統志》、同治年間《龍山縣誌》亦多有記載。
土家人崇尚繁麗多姿的服飾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改土歸流」之前,改土歸流前,土家服飾沿襲舊習:「男女垂髮,短衣跣足」「男女服飾均皆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刺花邊。」(清乾隆《永順府志》)。
到了乾隆二十年間,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圖形式在《皇清職貢圖》裡清晰呈現:此時永順、保靖等地區的部分土家男人已開始著褲,上衣為圓領短袍,衣長至大腿,包頭巾,系腰帶,裹綁腿;女人則「高髻螺鬟」,內穿立領短袍,外套對襟背心,下著過膝百褶裙,以布纏腿。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穿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面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但是並沒有苗族那樣的銀頭飾、銀項圈。
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遠古時代「裳」的遺風。在我國古史記載中,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之說。這是最古老的裙子樣式,類似圍裙的形狀,為一簾式樣。
「改土歸流」,成為了土家服飾的重要轉折點。當時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斷對土司時期的習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飾在內。永順知府袁承寵在雍正八年頒布:「服飾宜分男女也」;保靖知縣也「限一年,爾民歲時優臘,婚喪宴會之際,照漢人服色。」從此,土家族服飾男女一式的外觀形式得以徹底改變,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滿裝;婦女則上穿滿裝,下著漢裙,即八副羅裙。
這一時期,由於漢人商賈把大批進口「洋布」帶入土家地區,洋布的質優價廉,逐漸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紡織的溪布、斑布。織錦除了用於被面、祭祀時的披毯或孩子的蓋裙外,幾乎不再用於服飾。大多數土家民眾服飾非常簡樸,據《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十九·風俗志記載:土家服飾「俗尚簡樸」,「無奢靡之風」。
此時的土家族服飾已不如以前那樣鮮豔,喜好「五色斑衣」的習俗逐漸向「尚簡樸」演變,就如土家俗諺所云:「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不過,土家服飾雖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的衝擊和融合,但卻在內在的靈魂裡保留著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體現在圖騰崇拜、工藝特徵和獨特的審美視覺等方面。
您可能也喜歡:
苗族曆法的來歷及應用
不一樣的剪紙:苗族剪紙
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技藝:哭嫁
土家人的傳統節日:牛毛大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