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紅色革命電影觀影記錄(紅色電影故事42)
2023-07-20 19:26:04 2
文/孫海帆
據《上海工人運動史》和相關資料: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之前,上海有600萬人口,而分布在各界中共上海地下黨黨員加上外圍人員有數萬人之多。
1949年上海外灘
這股強大政治力量的聚集,得益於地下黨領導人多年來吸取歷史教訓,認真貫徹「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正確的白區工作方針;鑑於當時人民解放軍勢不可擋,完全有能力消滅盤踞滬上的國民黨軍,中共中央曾多次指示上海地下黨,裡應外合的最好手段不是武裝起義,而是發動工人群眾廣泛開展反拆遷、反破壞鬥爭,進行護廠、護店,保證水、電、煤等供應不中斷,力爭在解放後儘快恢復生產。按此指示精神,上海工人階級在這場鬥爭中既智慧又勇敢,數萬名人民保安隊員不僅有效地保衛了工廠,而且勸降了許多試圖前來破壞的國民黨軍,甚至促使整整一個連、一個營放下了武器,從而創造了城市戰爭史上的奇蹟。於1950年攝製的影片《團結起來到明天》,講述的就是這段故事。
影片海報
《團結起來到明天》由中央電影局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影片由黃鋼編劇,趙明導演,白楊、孫錚、周來、鐵牛、張雁等主演。
影片的故事為:1949年初,上海。某紗廠工人在地下黨支部書記張世芳領導下,因不滿反動資本家剝削壓榨,組織起了全廠大罷工。
由於對資本家陰險狡詐的本性認識不足,加之工廠內部工賊的破壞,罷工活動一度受阻,工人們的情緒也受到不良幹擾。
張世芳召集骨幹商量對策,她一方面繼續發動基層群眾,一方面打入黃色工會內部,以便隨時了解資本家策略,及時調整鬥爭方向。
再次罷工後,資本家仗著手拿武器的敵人,對罷工群眾進行瘋狂鎮壓。
全市工人學生通電聲援,最終罷工取得了勝利。解放軍的炮聲傳進了上海,敵人惶惶不可終日。
為防止敵人搞破壞,張世芳組織起工人護廠,最終,她們勸降了國民黨在工廠的守軍,拿著繳獲的武器迎接解放軍進城,在慶祝大會上,她們唱起「團結起來到明天」的歌曲,在新社會成為了工廠真正的主人。
客觀地說,雖然《團結起來到明天》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立場,但還是比較真實地表現了解放前夕上海工人階級的面貌和立場,而在今天看來尤為珍貴的是,上海工人階級和市民在危難時刻表現出的團結、勇敢和智慧,以及其高度的自我組織性、紀律性和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熱愛、對生命財產自我保護的意識,則正是上海城市文明底蘊的體現,由此,在當前上海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形勢下,觀看《團結起來到明天》具有很強的既視感和一種別樣的觀影體驗。
於電影製作而言,《團結起來到明天》相對於同時期的影片在技術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影片鏡頭中規中矩,節奏明快,人物個性鮮明,大場面組織和拍攝效果震撼,充分顯示出導演趙明的場面調度能力和藝術功力。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現的上海城市風貌如外灘、南京路、外白渡橋、紗廠等畫面至今已成了珍貴的城市紀實性影像。
在影片中,著名演員白楊扮演紗廠女工彭阿妹,此前,她因主演《十字街頭》、《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裡路雲和月》已經是中國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1948年因拍片而滯留於香港,1949年4月後回國,11月赴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團結起來到明天》是白楊解放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
白楊童年生活貧苦,很早就走上了演藝的道路,她主演第一部電影《十字街頭》的時候才只有16歲,在後來拍攝《中華兒女》、《長空萬裡》、《青年中國》等影片時也就是20出頭,抗戰期間,白楊在重慶主演話劇《屈原》、《雷雨》、《日出》、《復活》時正值青春年華,1946年,26歲的白楊主演了史東山導演的影片《八千裡路雲和月》,次年,27歲的白楊主演了蔡楚生、鄭君裡導演的史詩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一舉奠定她在中國影史的地位。1996年,著名演員白楊去世,享年76歲。
下一期介紹新中國第一部「監獄片」《上饒集中營》。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