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原始的習俗:送子之俗
2023-07-20 06:40:17 1
眾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懷孕,古代的婦女都會去寺廟求「送子娘娘」,祈求賜予子嗣。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仡佬族,人們並不去寺廟求「送子娘娘」。在仡佬族有個習俗「送子俗」,人們用「送瓜瓜」、「送龍寶」、「送菩薩」,來祈求子嗣。這一習俗,在仡佬族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的「送子俗」是怎麼個情況。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於石阡農村。他們不是去廟裡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龍寶」、「送菩薩」,民族風情濃厚,其中貴在於一個「偷」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此習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歷八月瓜熟時節,農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因為有一對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們出於同情,所以幾個人相約去向他們表示送瓜之意,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興。待到中秋之夜,人們先去田地裡偷瓜。無論本寨外村,誰家地裡長得有成熟的長條形南瓜,俗話「水桶瓜」都可以選取取一個。
拿回來時,有的故意將瓜蒂取開,向瓜內灌水,然後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蓋緊,表示送個男生;有的則不取蒂灌水。隨即用紅布一幅,纏著水桶瓜,讓一個比接瓜夫妻低一輩分的五六歲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將要到屋,人們便學著嬰兒的哭聲,主家急忙開門迎接。進了屋,夫妻一邊招呼眾人,一邊抱著背瓜的小孩,無限親妮地喊叫:「么啊、崽啊,你來了嗎!」有人將瓜取下來,直接送往寢室床鋪上,用被子蓋著說:「恭喜你家生個大胖小子」。
有人假裝去看,暗中將瓜蒂處的「苞谷胡胡」抽掉,瓜裡的水流了出來,床鋪溼了一大灘,故意驚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們開懷大笑。夫妻也會心地笑了起來。第二天,夫妻倆煮南瓜吃,一點也不能丟,連瓜皮也吃下肚去。此後,他倆一直將送瓜的男孩當著親生兒女一樣疼愛。
此後如果生了一個男孩,便成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報喜」時,先去報知送瓜的承頭人家,開口就叫承頭人夫婦為「嘎公」、「嘎婆」;然後再向親生的嘎公嘎婆報喜。當辦「祝米酒」時,成頭人家如同親嘎婆一樣送「祝米」——為小孩備辦衣帽、裙子、背圍等物。
成頭人還要給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蘆」、「伏子」、「伏生」之類。以後,生子之家一直將成頭人家當作外家親來走。其俗的典故出於《詩·大雅》說:「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民間也世代相傳:人類始祖伏羲、女媧兄妹都是從「葫蘆」裡出來的。
「送龍寶」
春節元宵期間,農村中玩龍燈的燈會頭人,也是針對上述情況的家庭,徵得主人同意,趁玩燈拜訪時至其家,悄悄地送龍寶一個。這家主婦則要牽著後衣兜接。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衝去了「靈氣」。然後這家人將龍寶繫於堂屋正中懸吊著,從此許下「生子繳寶」的口願。每年玩燈時,這家人都要對送寶之燈隊熱情接待、敬獻香燭。
您可能也喜歡:
深受人們所喜愛的傈僳族民歌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由來
嘎且且撒勒舞:「來跳美好的舞蹈」
極具民族文化的白族婚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