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傳承紅色文化(鎮康紅色文化帶)
2023-07-20 13:19:44 1
鎮康縣地處滇西南中緬邊境,是雲南省25個邊境縣之一,國境線長近百公裡,是古西南絲綢之路重要通道,今為國家實施對外開放「一帶一路」的前沿窗口。鎮康人民在參與全國抗戰、解放戰爭和徵糧剿匪過程中,留下了很多遺址遺蹟,這些革命遺址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鎮康人民戍邊衛國的歷史鐵證。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鎮康既是抗日前沿又是抗日的大後方和軍需供給保障重要基地。
鎮康縣刺樹丫口風景區戍邊館 劉家坤 攝
近年來,鎮康縣委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於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的重要部署,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縣委黨史研究室積極協調各方,全面整合資源,全縣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新的推進。據臨滄市委黨史研究室統計通報,截至2020年12月,全市普查確認革命遺址共158處,其中鎮康40處;全市已保護38處,其中鎮康30處;全市已開發利用24處,其中鎮康5處。總體來看,鎮康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鎮康縣刺樹丫口風景區戍邊館 張霞 楊豔 供圖
鎮康在搶救革命遺址保護利用上,合力攻堅,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主要在四個方面下足「繡花」功夫:
在加強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上下功夫。堅持「應普盡普」原則,在普查中做到查訪結合,內研外調全方位推進,在黨史幹部隊伍不足的情況下採取特聘黨史研究員的辦法,把對黨史有研究的在職幹部和退休幹部吸納為黨史研究員,上下左右聯動,注重查閱核實有關歷史文獻資料及走訪相關任務,做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相符合,確保普查結果歷史由來有據。
鎮康縣刺樹丫口風景區戍邊館室外風光 張霞 楊豔 供圖
在突出立碑掛牌、搶救遺址上下功夫。針對革命遺址保護利用補助專項資金少、許多革命遺址瀕臨損毀風險的情況,提出「一事一址、清點清址」的工作思路,分批對全縣的革命遺址進行立碑掛牌、修繕保護,使全縣瀕臨損毀的革命遺址得到搶救保護。
鎮康縣小落水平叛遺址紀念碑前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熊光健 攝
在傳承紅色基因、發揮教育功能上下功夫。在鳳尾鎮蘆子園村,植根於「小落水剿匪戰鬥」紅色基因,建成「小落水平叛紀念碑」,結合國家級傳統村落建設,吃、喝、娛、樂、購、住、行正在日趨完善,小落水村已被臨滄市列為35條重點旅遊線路「鄉村體驗之旅」村落之一。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目前小落水村成為了全縣各級各部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的重要基地,為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重要陣地和場所,革命遺址的宣傳教育功能有效凸顯。
鎮康縣刺樹丫口風景區巡邊棧道 楊豔 攝
在發展紅色旅遊、鄉村振興上下功夫。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並重原則,以黨建為引領,在發展鄉村振興中用活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結合當地自然風光和邊地特色,大力發展邊境紅色旅遊。在素有「百裡邊關第一哨」之稱的抵邊紅色旅遊村寨——刺樹丫口自然村,自古以來是國家重要的邊防重地。歷史上有「諸葛南徵設哨房,哨房山包起炮樓」的傳說,抗戰時期,中國遠徵軍在此布防設哨,保衛疆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戍邊館和巡邊棧道就是基於此應運而生,成為了村裡的紅色旅遊景點。戍邊館內收集陳列了「戍邊勒石」、「戍邊滄桑」、「戍邊抗日」等八個版塊,也是整個刺樹丫口村紅色旅遊建設的點睛之筆。建成後,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成為鎮康縣乃至臨滄市名副其實的一村觀兩國的「旅遊網紅打卡村莊」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已被評為省級沿邊小康示範村和鎮康首個國家AAA級景區。
鎮康通過紅色文化引領,有效帶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紅色旅遊發展和促進穩邊固防發揮功能,打通了一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力促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作者:張霞 楊豔 作者單位:中共鎮康縣委黨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