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環保綠色鹽城(風勁吹鹽阜大地)
2023-07-20 09:55:13
低碳環保綠色鹽城?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姬尊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低碳環保綠色鹽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低碳環保綠色鹽城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劉已粲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姬尊雨
11月8日,《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全球濱海論壇研討會邊會召開,會議決定,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在江蘇省鹽城市舉辦。鹽城市委書記徐纓表示:「全球濱海論壇是促進國際生態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必將廣泛凝聚保護濱海溼地的全球共識,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方案。」
日前,前來過冬的野生丹頂鶴陸續飛抵鹽城黃海溼地。這裡是中國最大的濱海溼地自然保護區,佔地2700平方公裡,為23種重要的國際遷徙鳥類和17種瀕危物種提供優質棲息地。年復一年,野生動物們如約來到鹽城過冬,它們共同見證了鹽城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實踐和成效。
保護生態的同時,鹽城把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作為搶抓發展機遇、提升城市能級的「先手棋」,著力打造自然之美、產業之美、城鄉之美、發展之美。
黃海溼地生態修復案例為全球提供解決方案
「2019年,位於鹽城市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申遺,成為全國首個濱海溼地類世界自然遺產,也是江蘇以及長三角城市群第一處世界自然遺產。」鹽城市溼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吳其江介紹,「這為全球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開展自然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
2019年申遺成功後,鹽城從一線海堤內圍墾養殖區專門闢出720畝區域,每年投入60萬元進行微地形改造、溼地修復、環境整治並實行封閉管理,打造了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720高地」。
「第一次看到勺嘴鷸成群結隊飛往『720高地』落腳後,我激動萬分。勺嘴鷸願意棲居,代表條子泥溼地的整體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鹽城東臺沿海溼地旅遊度假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衛國介紹,「據統計,來這裡棲息的鳥類新增22種,達410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1種。」
2021年,在雲南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上,鹽城的「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鹽城黃海溼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從全球26個國家的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19個「生物多樣性100 全球特別推薦案例」之一。
條子泥720畝高潮位停歇地、大豐四卯酉生境提升項目、射陽1號水庫生態修復工程……一個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為鳥類等生物營造了更多樂居家園。
目前,鹽城已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2處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2處國際重要溼地、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地級市,建有九龍口、大縱湖2處國家溼地公園,全市受保護溼地面積達41.6萬公頃,溼地保護率達54%,自然溼地保護率達62%。
為了讓更多人親近溼地、走近世遺,鹽城將市區老火車站改造成中國黃海溼地博物館,並建設溼地博物園。隨著系列中小學溼地教材的編寫,以及世遺進百所高校、黃海溼地少年營等活動的開展,保護生態的種子也在青少年心中紮下了根。
風光資源轉化為發展新優勢
鹽城是江蘇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溼地最多的地區,海洋資源豐富,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風光資源。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鹽城優化布局新能源產業,搶佔新風口下的先機。
9月26日,鹽城「綠能港」主體工程中海油江蘇濱海天然液化氣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產。中午12時許,首艘來自卡達的裝滿天然液化氣的貨船停泊靠岸,碼頭上5臺卸料臂立即運轉起來,液化天然氣通過管道被輸送到儲罐中。
4座儲罐背後,6座世界單罐容量最大的27萬立方米天然液化氣儲罐及配套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中海油工程師張琭告訴記者,到2023年,按年處理能力600萬噸天然液化氣計算,「綠能港」一年處理的天然液化氣可供江蘇全省居民用氣28個月。
鹽城「綠能港」將減少多少碳排放量?江蘇濱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黨委副書記徐斌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每年減排二氧化碳3764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8000萬棵。
鹽城致力於打造「兩大集群、四大基地、八大園區」立體化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做大做強風電、光伏兩大優勢產業。在位於鹽城大豐近海海域的鹽城國能H5海上風電場,葉片轉動間,風能發電產生的電流通過海底電纜匯流至升壓站,接入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自去年12月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以來,風電場發電量超過2.9億度,可滿足約8萬戶城市家庭一年用電量。」鹽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鹽城風光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鹽城市新能源產業工作專班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鹽城新能源規上企業開票銷售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1026.49億元,同比增長75.73%。
鹽城正日益成為綠色能源之城。今年1至9月,新能源累計發電量佔全省新能源發電量的29.15%,佔全市社會用電量的59.23%。「十四五」期間,鹽城規劃近遠海海上風電容量突破3000萬千瓦,佔全省比重將突破70%。
機制創新讓生態保護之路走得更穩健
微風吹過,綠色稻田波浪起伏;白鷺飛越稻浪,在湖面淺灘濺起漣漪。這裡是建川養殖區生態修復工程,位於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二實驗區。
「近半個月,鳥的數量和種類有明顯增加。」江蘇黃海溼地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辛至然欣喜地介紹,「建川溼地以前是淡水魚養殖區。2019年該地塊實施『退漁還溼』工程。2020年以來,鹽城港農業科技集團與大豐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通過『政企聯合』的方式,在建川養殖區1620畝退養區域開展生態修複試點工程,探索實施『生態 農業』修複方式。」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成為建川養殖區生態修復工程的一大亮點。為緩解溼地修復資金壓力,大豐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先後協調引入風電項目生態補償資金1900萬元。
「將佔用生態資源的補償資金真正用到生態修復上,提升了資源補償資金利用的長期價值,也為今後生態修復工作的推進奠定了良好基礎。」大豐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科工作人員秦丹丹介紹。
「綠」風勁吹之下,碳排放權也可質押融資。8月30日,全國首筆基於自然的溼地生態修復藍色碳匯貸——華豐農業1000萬元碳匯貸在大豐投放,該筆貸款有效質押品為投放主體遠期碳排放收益權,貸款用途為「退漁還溼」後的建川溼地生態修復和高碳匯作物培育。
「這是全國首單基於自然的鳥類友好型生態修復藍色碳匯金融創新實踐,也是鹽城『黃海溼地生態銀行』框架體系下的首次試點,首創『綠色金融 溼地修復 藍色碳匯』模式。」吳其江介紹。
今年5月,「黃海溼地生態銀行」研究和試點工作啟動。黃海溼地生態銀行以推動實現市場化的溼地保護修復為目標,未來,還將通過探索和推動溼地碳匯遠期質押等創新試點,持續探索黃海溼地自然資源價值轉化的實現路徑。
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讓生態保護的路走得更加穩健:頒布《鹽城市黃海溼地保護條例》;制定《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實施4.9億元亞行貸款溼地修復項目;每年安排2億元資金扶持溼地領域研究開發,科學有效地保護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鹽城正將綠色作為發展底色,探索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的最優路徑,展現「國際溼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與發展活力。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15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