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燎幹(農村臘月二十三瞧乾娘)
2023-08-09 21:15:33 1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洛陽農村一直延續著烙火燒打鍋貼的習俗,有的年輕人也會選擇這天走親戚,看望多日未見的長輩。
河南省嵩縣的小張,今天帶著孩子,來到何村鄉的一處村落,看望他的乾娘。作者跟著小張,也感受了一番極其傳統的鄉村民俗。
豫西民間把看望叫做「瞧」,走親戚稱作「瞧親戚」。一看到小張帶著禮物到來,谷大娘埋怨說:「瞧啥瞧,我身子骨好著呢。天剛冷,去你姐家住了二十多天,就是怕你來瞧,將將【剛剛】回來,費這事幹啥呢……」
院子裡,一個搪瓷盆做的火盆,裡面正燃著熊熊大火,招呼一群人坐下,谷大娘說:「你們先烤著火,我給你們烙幾個火燒。」
正要推辭,大娘把臉一拉,說:「今個兒不比平常,過年哩,可不準說這不要那不要。」
今年冬天連續下雪,氣溫比較低,谷大娘昨天早上就把面發上,直到今天中午才發開。大娘說:「老酵子發麵就是這個樣,開的慢,人家年輕人都用發酵粉,我不習慣,還是老辦法。」
谷大娘今年88歲,有5個兒子2個女兒,之前和老伴兒住在老宅院子裡,去年老伴兒去世後,大娘仍然住在老院裡。大娘說自己看著是一個人過,吃的是孩子們兌的,這家住兩天,那家住兩天,自己一袋麵粉一年了還沒吃完。
「我小著時候過二十三,就不叫小孩子們進廚房。那時候沒啥吃,人老飢,屋裡烙火燒,門外頭圍一圈娃子蛋。嘿嘿,我爹把門一關,從門縫裡往外扔一個火燒,吆喝著:趕緊搶啊,老灶爺火燒掉了,誰搶住了老有福氣。俺們趕緊搶,也不管有灰沒有,大口小口趕緊吃……哎呀,你看現在多好,別說吃白饃了,就連肉,也不是多稀罕了……」
谷大娘告訴作者:農村烙火燒也沒有什麼規矩,誰想咋烙就咋烙,想吃鹹的卷點油鹽蔥花,想吃甜的就包點糖。為了趕時間,谷大娘揉好麵團,只是簡單拍成了圓餅。
谷大娘的小兒子幫助大娘生火時候說:「天這麼冷,你費這事幹啥,俺一家給你送倆也夠你吃好幾天。」
大娘卻說:「那會一樣?你小張兄弟回來了,不多少吃一口我做的飯,我這心裡頭會能下得去?」
谷大娘烙火燒用的是一口平底的包子鍋,燒的燃料是花生秧和玉米杆。農村烙燒餅和城市裡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把秸稈燒開後,一直等到灶膛裡餘火即將熄滅,才添加第二把秸稈。就算全部熄滅了也沒關係,只要鍋的溫度還在就行。最怕的就是火大,容易把火燒炕糊了。
特別講究的農村老人們,通常是把兩面焦黃的火燒放在一邊,稍微有些糊的才拿出來給孩子們分。
根據神話傳說:「老灶爺會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回天宮述職,給他老人家帶上好的火燒饃,不讓說人間的壞話,來年家裡才能更幸福。」儘管神話傳說只是封建時代老百姓的一種精神寄託,這種樸素的生活印記卻被一代又一代人繼承了下來。
谷大娘告訴作者:年輕的時候,大娘和老伴兒都是村裡的隊長,大伯帶著男性村民,大娘就領著女性村民,進行勞動競賽。大娘家所在的山嶺上耕地多,男性村民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幹活,女性村民安頓好孩子,也不甘示弱,晚上在月亮光下堆積腐殖肥……
也正因為他們那代人的辛勤勞動積累,山區農民過年還吃著玉米面饅頭的時候,谷大哥他們從小就有白面吃了。谷大娘再三強調的一句話就是:「不管啥時候,你得幹呀,只要肯幹,啥時候都餓不著。」
雖然幾年不再種地了,谷大娘說自己還有幾百斤小麥,存的都是上等小麥。
很快,火燒烙熟了,掀開鍋蓋,黃澄澄的,撲面而來的就是火燒的香味兒。
「你稍等一會兒啊,叫我給老灶爺打發住,剩下的咱好吃。」谷大娘笑著說,拿過來一個碗,用抹布抹乾碗底的水,挑出三個圓潤一些的火燒,擺放到碗裡。
大娘供奉老灶爺畫像的臺子稍微有些高,需要踮著腳尖,才能把盛著火燒的碗擺放上去。旁邊的不鏽鋼杯裡面裝著小麥,那是谷大娘的香爐。
老灶爺畫像通常是張貼在廚房距離灶臺不遠的地方,整年的煙燻火燎,很快就失去了原本的顏色,谷大娘每年都會更換一張新的老灶爺畫像。
谷大娘告訴作者:早些年的時候,剛進入臘月,村裡人就開始淘麥磨麵了,臘月二十以後,家家戶戶都忙開了。按照以往的說法,二十三烙火燒,送灶王爺,二十四掃房子清理垃圾,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等著放炮迎接老灶爺回家。
「以前機械不發達,磨麵是牛拉的石磨,磨夠一家人過年吃的麵粉就得忙2、3天,現在別說淘麥磨麵了,就連種地都是機器,人不用出力,乾等著享受,舊的過年規矩基本也都改了。你說,平時都細米白面吃著,燒雞、肉,想吃啥時候都有,過年再好能吃點啥?」大娘說。
給老灶爺的供食擺好之後,谷大娘拿出來剩餘的火燒,滿院子攆著給兒子和乾兒子品嘗,還專門找了一個乾淨的塑膠袋,把筐子裡的火燒全裝起來,讓小張走的時候帶走。
大娘說:「你回來一次,又是買東西又是掏錢哩,我老了,沒啥東西給你,這倆饃你走了得拿著,不管咋說這是我的心意……」
,